好了,今天晚上开始工作吧! 说起来,我也写了不少东西了,主要是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偶尔也写点经济,本来只是娱乐下自己,没有想到发表后居然还有人捧场,于是便轻飘飘起来,客观来说,我的写作态度很...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一章 童年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章 灾难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首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但还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修黄河河堤就成为了必须...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三章 踏上征途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上天给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了下来,元朝的末日到了。 我们的谜底也揭开了,现在看来,脱脱坚决要求治黄河的愿望是好的,然而他不懂得那些反对的人的苦心,元朝那腐败到极点的官...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四章 就从这里起步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濠州城。 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正在他的元帅府里,苦苦思索着对策,濠州城已经被元军围了很久,这样下去是坚守不了多久了。 就在此时,手下的军士前来报告,抓住了一个奸细,要请令旗...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五章 储蓄资本
朱元璋的第一桶金 朱元璋又来到了定远,对于他而言,拉壮丁已经是轻车熟路,很快他组织了上千人的部队,他听说在定远附近的张家堡有一支三千人的部队,现在孤立无援,需要找个新老板,于是朱元璋打起了这支部队的注...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六章 霸业的开始
和州太小了。 朱元璋迫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这个小县城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他的眼睛转向了集庆(南京)。 迷信是封建时代人们的通病,要想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南京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七章 可怕的对手
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如果他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朝代,应该都能成就大业,可惜,历史注定要让这个时代热闹一点。 这是一场淘汰赛,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根据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我们先介绍弱一点...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八章 可怕的陈友谅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告...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九章 决战不可避免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巨大阴影——陈友谅。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章 等待最好的时机
对于陈友谅来说,失败是他所不能承受的,毕竟一直以来,他都是成功者,但这次他是彻彻底底的输了。他认为上次战败的教训在于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水军,所以他更加用心调教自己的舰队,应该说陈友谅为我国的造船事业做...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一章 洪都的奇迹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由于洪都的位...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二章 鄱阳湖!决死战!
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战役正式开始。 双方在湖上布阵,此时朱元璋的士兵们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们的战船太小,在陈友谅的巨舰前就像玩具,陈友谅的战船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大家可以自己去换...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三章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 朱元璋和张士诚可谓是不共戴天,尤其让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并没怎么招惹对方,怎么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呢? 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四章 复仇
平心而论,陈友谅和张士诚确实是他最强的对手,但从个人感情上而言,他与此二人并无仇恨,甚至还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元就不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残暴王朝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离失所,...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五章 远征沙漠
朱元璋这次拟定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计划,他手下的名将们全部参与了这次行动计划。他召集了十五万大军,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人,分三路出征。 其中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六章 建国
暂时结束北元战争,让我们看看朱元璋是怎样着手建立他的国家的。 朱元璋建立了国家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它取一个名字,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就如同今天的人们要给孩子们取名字一样,这个名字要叫几百年,马虎不得。 ...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七章 胡惟庸案件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 他并不明白自己胜利的真正原因,不是他比刘基更强,而是因为朱...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八章 扫除一切腐败者
朱元璋肃贪 在所有的恶行中,朱元璋最憎恶贪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当他想起那本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导致父母饿死的情景,就会忍不住咬牙切齿,这些人个个该杀! 他要创造一个真正纯净的王朝,...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十九章 冤案
我们下面要讲述的两个案件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这就是被称为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 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实在罕见。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根据《刑法...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章 最后的名将
李善长的死终于给延续十年的胡惟庸案件划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官员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朱元璋却没有松气,他似乎是个精力无限的人,在处理胡惟庸、李善长的同时,他在另一个战场上也赢得了胜利。 这个战场上的失...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蓝玉的覆灭
蓝玉的昏着 昏着是围棋用语,它的意思是指高明的棋手出现不该有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蓝玉身上是很合适的,离开战场后,这位英明神武的大将军似乎就和任意妄为这个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归途中,蓝玉干出了一件颇为...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二章 制度后的秘密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藏在朱元璋的心中。 朱元璋和...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终点,起点
此时大明帝国的内部,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战争造成的破坏已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国库渐趋充盈,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恢复了生机。 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一个好父亲...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四章 建文帝
建文的忧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等待中的朱棣
朱棣的痛苦 朱棣其实并不想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命题,其实并不矛盾。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看,当皇帝是权利,而造反则是义务,因为对于那些投错了胎或者是投晚了胎的人来说,要...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准备行动
应对 建文帝就要找上门了,这下子不由得朱棣了,要么造反,要么像他的那些兄弟们一样被干掉。此时的朱棣可谓处境艰难,他连当年的朱重八还不如,朱重八就算不去造反,还可以逃出寺庙,去当盲流,混碗饭吃。可是朱棣...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七章 不得不反了!
决裂! 被杀者的鲜血还未擦净,朱棣就发表了自己的声明,现场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之中。 士兵们知道,就要打仗了,得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去拚命。燕王的亲属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改变,不是从王侯升格为皇亲,就是降...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
北平的防御 就在朱棣在宁王处筹划阴谋时,北平也遭到了攻击,李景隆果然如朱棣所料,亲自带领五十万南军围攻北平,他在北平九门都修筑了堡垒,并派兵攻击通州,同时他还在郑坝村设置了九座大营,作为进攻的依托。 ...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二十九章 朱棣的对手
朱棣原先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自己属地附近进行的,所以南军即使被击败,也可以再次组织进攻,但是这次不同了,如果北军占据了济南,他们就将占据这个水陆要冲,退可保北平,进可攻京城。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门口修了个炮...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三十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破鼓总有万人捶,在这全军败退之时,偏偏朱棣的另一个克星平安又率部赶到,与盛庸合兵一处,追着朱棣跑,一生几乎从未打过败仗的朱棣就这样败在了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上。 东昌之战成就了盛庸的名...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第三十一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
灵璧,最后的胜利 似乎是要配合朱棣的决心,朝廷方面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说北军即将失败,应该把徐辉祖调回来保卫京城,于是刚刚取胜的徐辉祖又被调了回去。留在小河与朱棣对峙的只剩下了平安和何福,由于感觉此地...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俯视着这个帝国的一切,之前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似乎还历历在目,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于那场斗争中的失败者朱允炆来说,政治地位的完结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无论他本...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二章 帝王的荣耀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这个人冷酷、残忍、权欲熏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对不想和这样的一个人做朋友。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 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格来证明自己...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迁都 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而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朱棣的这次迁都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次。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四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棣曾派出两路人去寻找建文帝,一路是胡濙,他的事情我们已经讲过了,这位胡濙的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也不奇怪,因为他从事是秘密工作,大肆宣传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马的际遇却大不相同,...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五章 纵横天下
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在朱棣的统治下,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战争还在...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六章 天子守国门!
蒙古 自明朝开国以来,蒙古这个邻居就始终让大明头疼不已,打仗无数次,谈判无数次,打完再谈,谈完再打,原来的元朝被打成了北元(后代称谓),再从北元被打成鞑靼(蒙古古称),可是不管怎么打,就是没消停过。几...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七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鞑靼战败的消息,震惊了很多蒙古部落,他们没有想到,由黄金家族统领的蒙古本部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个部落对这一结果却十分高兴,这个部落就是瓦剌。 我们前面说过,瓦剌和鞑靼之间有很深的仇恨,...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八章 帝王的财产
朱棣对待蒙古部落的这种指哪打哪,横扫一切的军事讨伐有效地震慑了瓦剌和鞑靼,自永乐十二年(1414)征伐瓦剌得胜归来后,明帝国的边界终于安静了下来,瓦剌奄奄一息,鞑靼心有余悸,“不打不服,打服为止”这句...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九章 生死相搏
朱高煦一直不服气。 这也很容易理解,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章 最后的秘密
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 以上就是朱棣同志的主要政绩史。在执政的前十几年中,他不停地忙活,不停地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也获得了许多成就,正是这些成就为他赢...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一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明仁宗朱高炽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三章 祸根
内阁们对国家大事提出处理意见,并票拟出来送给皇帝,皇帝经过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见,或是直接同意,让太监代为批红。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这样的一个流程中平静地向前发展着。 然而不久...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四章 土木堡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五章 力挽狂澜
在怀来城内的守将亲眼见到了这一幕惨剧,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快马加鞭回去报信,一天之后(八月十六日),京城的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 天塌了。 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六章 决断!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 他接着说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七章 信念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大明皇帝位,定年号为景泰,第二年为景泰元年。 而朱祁镇先生的皇帝身份自即日起失效,改为太上皇。此后凡新旧皇帝冲突者,均以新皇帝为准。 坐在皇位上的朱祁钰想必...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八章 北京保卫战
西直门前锋战 也先原先认为,京城已经是个空架子,只要兵临城下,自然会不战而胜,可当他来到北京城下,整兵出战时,才惊奇的发现,那些他认为绝对不堪一击的明军已经摆好阵势,在城外等待着他。 也先是一个有着丰...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十九章 朱祁镇的奋斗
孤独的抗争 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结束了,于谦用他无畏的勇气击败了来犯的军队,从而留名青史,万古流芳,朱祁钰也由于这场战争的胜利获得了极大的威望,稳固了自己的皇帝地位,此外石亨、杨洪等人都因功被封赏,对...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二十章 回家
原来也先自战败之后,屡次派人求和,时任吏部尚书的王直便有意趁此机会接朱祁镇回来,其实他的本意并不是要让朱祁镇回来复位,只是觉得太上皇被俘在外是个很丢人的事情,现在如果能够让朱祁镇回归,也算是为国争光。...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二十一章 囚徒朱祁镇
承诺 居庸关守将出城迎接朱祁镇的归来,这些边关将领对朱祁镇还是十分尊重的,但奇怪的是,他们也并不急着送这位太上皇回去,而是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他们等待的是京城的迎接队伍。 我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就算是杀...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第二十二章 夺门
惊魂六日 正月十一日夜。 石亨为他的阴谋找到了两个同谋者,一个叫曹吉祥,另一个叫张軏。 这是两个不寻常的人,曹吉祥是宦官,原先是王振的同党,而张軏的来头更大,他是张玉的儿子,张辅的弟弟。石亨和他们关系...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一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改天换日 当年的囚犯朱祁镇终于回到了他的宫殿,八年前他从这里出发,沦为人质和囚徒,八年后他回到了这里,继续做他的皇帝。 中国的史书是很神奇的,再狼狈不堪的事情也能说得冠冕堂皇,朱祁镇先生先后当过俘虏、...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二章 隐藏的敌人
解决外敌,即刻内斗也算是华夏文明的光荣传统之一,很快,“还乡团”的成员们便十分自觉地依照这一传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内部斗争。 说来有点滑稽,斗争的起因并非分赃不均,而是性格不合。因为徐有贞是一个有理想、...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三章 公道
石亨的智商 有一句话用来形容石亨是再合适不过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他的智商和武力似乎是成反比的,恰似三国游戏里设定的吕布,武力很高,智力很低。 他能够夺门成功,靠的是徐有贞,能够打倒徐有贞,靠的是...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四章 不伦之恋
朱祁镇的遗愿 经历了无数的刀光剑影,权谋争斗,朱祁镇终于迎来了安宁稳定的生活,就在这片宁静中,他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天顺八年(1464),朱祁镇三十八岁,应该说这是个并不算大的年龄,但此时的朱祁镇...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五章 武林大会
要说这成化年间的朝政,用一个词就可以完美地概括和形容——一塌糊涂。 这一点也不奇怪,朱见深同志的领导水平实在对不起人,他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住,怎么管得住身边的秘书们? 在这种情况下,成化年间的政治顿时...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六章 明君
明孝宗朱祐樘 宽恕 朱祐樘终于登上了最高皇位,从险被堕胎的婴孩,到安乐堂中的幼童、几乎被废的太子,还不到二十岁的朱祐樘已历尽人生艰险,他不会忘记他含冤死去的母亲、舍生取义的张敏、刚正不阿的怀恩,以及所...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七章 斗争,还是隐忍?
明武宗朱厚照 现在让我们调整一下呼吸,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位兄弟终于要出场了。 据说清朝的皇子们在读书时如果不专心,师傅就会马上怒斥一句: “你想学朱厚照吗?!” 被几百年后的人们当作反面典型的朱厚...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八章 传奇就此开始
一号人物登场 李东阳决不是刘瑾的同情者,他之所以会犹豫,恰恰是因为他注意到了被其他大臣忽视的因素——朱厚照的性格。 焦芳的背叛只不过是个偶然因素,刘瑾之所以能够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厚照,这位玩主是...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九章 悟道
踌躇 在外面混了一年的王守仁终于带着老婆回了北京。刚一回来,父亲王华就用警惕的眼睛审视着他,唯恐他继续干那些奇怪的事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变了,回家之后除了看书还是看书。 他十分满...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章 机会终于到来
预谋 恭喜你,王守仁先生,可是也就到此为止了,生活是很现实的,悟道让人兴奋,但你还是早点洗了睡吧,因为明天一早,你还要拿起锄头去耕你那两块破地,哲学是伟大的,是重要的,但你应该清楚,吃饱饭才是最大的哲...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一章 必杀刘瑾
祸福由命 回到家中的刘瑾见到了满脸怒气的张彩,听到了他的责问: “这件事为什么不先商量一下?”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办成了足可百世流芳!还商量什么?” 然而张彩皱起了眉头: “我总觉得这件事情有点问...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二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
玩是最重要的 其实对于朱厚照而言,刘瑾先生是死是活倒也不怎么重要,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玩伴而已,找谁玩不是玩啊? 之后不久,他就挑上了一个叫钱宁的人,关于这个人,就不说什么了,他身世不详,是一路拍马屁拍上...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三章 无人知晓的胜利
小王子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小王子兄弟的丰功伟绩,不用报户口,列一下他干过的事就行了: 正德六年(1511)三月,小王子率部五万人入侵河套,击败边军而去。 十月,小王子率部六万入侵陕西,抢夺人口牲畜万...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
悟道之后的王守仁老老实实地在山区耕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教育局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可这些并未改变他的环境,直...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五章 孤军
孤军 王守仁确实还没有走远,他跟两个随从刚刚沿水路走到了丰城,就获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宁王叛乱了。 随从们十分慌乱,王守仁却并不吃惊,他早就知道这一天必定会来临。 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还是显得那么残...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六章 奋战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二日,双方集结完毕。 二十二日夜,王守仁决定先攻,时间是第二天。 二十三日到来了,可令人诧异的是,整整一天,王守仁军竟然没有任何动静,士兵们也没有要去打仗的意思,湖岸一带...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七章 死亡的阴谋
最后的征途 虽然时间晚了一点,可是宁王叛乱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宫里,虽然此时王守仁已经跑到了吉安,准备反击,京城里的官员们却并不知道这一点。 他们只知道宁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送了他们很多钱,这么看来,他的...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八章 沉默的较量
最后的敌人 可是生活就如同电视剧一样,总会有点波澜起伏,当江彬看到那封要命的奏折时,他那自以为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脑袋终于懵了。 这封奏折比较长,精选内容如下: “先于沿途伏有奸党,期为博浪、荆轲之谋...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十九章 终结的归宿
朱厚照的幸福生活 看着狼狈归来的张忠,江彬气坏了。 他完全无法理解,位高权重的自己,为什么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王守仁。 不能再小打小闹了,要整就把他整死! 这一次,他本着刻苦认真的精神,准备策划一个真正...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第二十章 新的开始
传道 朱厚照走到了终点,但正德年间另一位传奇人物的人生却还在继续着,王守仁仍然在续写着他的辉煌。 叛乱平定了,俘虏交上去了,阎王小鬼也打发走了,到此应该算是功德圆满。王大人也终于可以歇歇了,正在这个时...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一章 皇帝很脆弱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朱厚熜来到了京城。 在此之前,他住在湖广的安陆(湖北钟祥),这位皇室宗亲之所以住在那个小地方,倒不是因为谦虚谨慎,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他的父亲兴献王就被封到了那里。作...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二章 大臣很强悍
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张璁向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对手发动了进攻。 桂萼首先发难,他上书皇帝,表示现有称谓并不适宜,应该重新议礼。 这份文书呈上之后,嘉靖自然是十分高兴,他又叫来了杨廷和,问他的看法...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三章 解脱
第二天,朱厚熜开始了全面反击,明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廷杖之一就此拉开序幕。 除了年纪太大的,官太高的,体质太差,一打就死的,当天在左顺们闹事的大臣全部被脱光了裤子,猛打了一顿屁股,此次打屁股可谓盛况空前...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四章 龙争虎斗
丧钟的奏鸣 嘉靖九年(1530)二月,皇帝陛下突然召见了张璁,交给了他一封奏折,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回家仔细看看,日后记得回禀。” 审阅奏折对于张璁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他漫不经心地收下这份文...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五章 锋芒
作为张璁的盟友,在朋友倒霉的时候,他十分忠诚地遵循了自己的一贯原则——落井下石。朝廷谁当政并不要紧,只要能保住本人的地位就行。 可慢慢他才发现,这个新上台的夏言实在不简单,此人十分聪明,而且深得皇帝宠...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六章 最阴险的敌人
严嵩的原则 嘉靖算是消停了,但是大臣们的斗争游戏却刚刚进入高潮,夏言除掉了他的最大对手,夺取了全部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但他不会想到,...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七章 徐阶的觉醒
徐阶 粗略计算下,徐阶应该算是一个死过三次的人。当然,没死成。 弘治十六年(1503)十月,徐阶诞生在浙江宣平,由于他的父亲是松江华亭人(今上海市),所以后代史书把他算作松江人。 徐阶有着一个幸福的家...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八章 天下,三人而已
徐阶的班底 重返京城的徐阶开始在新单位上班,他的职务是东宫洗马兼翰林院侍读,简单说来就是太子党兼宰相培训班学员,十年之后,他再次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 但这次他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得意了,因为一路走来,他...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九章 致命的疏漏
转机 严嵩父子绞尽脑汁准备对付夏言,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还没等他们动手,夏言就找上门来了。 事情是这样的,估计是严世蕃贪得过了头,惹恼了很多人,结果被人给告了,今时不同往日,告状信落到了夏言的手里,...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章 隐藏的精英
另外的三个人 在严世蕃的眼中,天下英才只有三人而已,但事实证明,这位仁兄虽然聪明,却是一个不太识数的人,因为他只数对了一半。 杨博、陆炳、严世蕃确实是芸芸众生中的异类,他们机智过人、精于算计,堪称不世...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章 隐藏的精英
另外的三个人 在严世蕃的眼中,天下英才只有三人而已,但事实证明,这位仁兄虽然聪明,却是一个不太识数的人,因为他只数对了一半。 杨博、陆炳、严世蕃确实是芸芸众生中的异类,他们机智过人、精于算计,堪称不世...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一章 勇气
气势 仇鸾的这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无奈。 这位兄台是世袭的候爵,这个爵位得来实属不易,他的先辈仇钺先生东奔西跑,南征北伐,平定安化王之乱后,又跑到京郊去打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最后还被分配去边...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二章 东南的奇才
严嵩之所以能够肯定那份奏疏上的两个人必死无疑,是因为整治这两人的幕后黑手正是他。 这两个人分别是闽浙总督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 而这两位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之所以会人头落地,只是因为一个无聊的人,去出...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三章 天下第一幕僚
绝世高人 胡宗宪寻找的,不是个把能打的和尚,武林高手打打群架还行,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也只是废柴一根,只有运筹帷幄的将领,才能为他解决根本问题。 幸运的是,他没费多少功夫,就找到了第一个人选。 在胡宗...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四章 强敌
汉奸?海盗? 实事求是地讲,日本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倭寇军的主力,绝非是智商有何过人之处,只是因为他们脑子一根筋,打仗不怕死,总是冲在最前面,正是所谓好用又结实。 而根据史料记载,这帮远道而来的日本抢劫犯...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五章 天才的谋略
一个特殊的女人 汪直暂时稳住了,胡宗宪决定着手对付他的另一个强敌——徐海。 从策略上分析,胡宗宪用在汪直身上的,应该算是怀柔战术,在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向对方示好,以谈判麻痹对手,等待时机的到来。 ...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六章 战争
一个白痴的诞生 胡宗宪明白了徐渭的意图,准备派出使者,请汪直前来谈判,然而他没有想到,汪直竟然不请自来了。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月,汪直率领数千军队,携带大量火枪火炮,突然开赴浙江沿海,并停泊于...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七章 名将的起点
基本功是很重要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七岁的戚继光准备出发了,他要去北京继承父亲的职位,虽说名义上已经接班,但无论如何,程序还是要走一遍的。 办完手续之后,戚继光正式赶赴山东,办理交接,就任登...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八章 制胜之道
整垮张经之后,赵文华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胡宗宪的工作十分出色,徐海被杀,倭寇势头大减,而作为胡宗宪的后台老板和直属领导,他当仁不让地以功臣自居,不但从皇帝那里拿了很多赏钱,还由副部长升任了部长(工部尚...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十九章 侵略者的末日
妥协 戚继光终于功成名就了,因为在台州大捷中的优异表现,他升任都指挥使,从此,他开始被人称为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但在这一切光辉的背后,是另一个戚继光——一个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党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二十章 英雄的结局
权倾天下的胡宗宪之所以落得这个结果,起因还是告状。不久之前,南京户科给事中陆凤仪弹劾他十大罪状,包括投靠严嵩、贪污腐化、谎报军功以及个人生活作风问题等等。 一直以来,告胡宗宪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这并不奇...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二十一章 曙光
痛苦的旁观者 无论胡宗宪和徐渭结局如何,他们总算有过辉煌光明的时刻,然而对于徐阶而言,从头至尾,他的生活都笼罩着重重黑雾,杨继盛死了,唐顺之走了,众叛亲离的场景再一次出现,手下纷纷另寻出路,没有人愿意...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第二十二章 胜利
门徒 似乎一切都已经明朗,陆炳死了,严世蕃离开了,皇帝对他厌倦了,严嵩这位老江湖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但徐阶发现,纵使情况对自己极为有利,那个他等待多时的机会却仍然没有出现。几十年的政治搏杀经历告诉他...
《明朝那些事儿第5卷》第一章 致命的正义
严嵩的反击 严世蕃入狱了,严嵩倒台了,在很多人看来,徐阶同志的屁股即将挪到首辅的宝座上,事情已经圆满结束。 有这种看法的人,大致是不懂政治的,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好商量,但只要涉及到利益二字,翻脸会比...
《明朝那些事儿第5卷》第二章 奇怪的人
奇人再现 严嵩倒了,徐阶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朝廷首辅,朝政的管理者,此时的内阁除他之外,只剩下了一个人——袁炜。而这位袁炜,偏偏还是徐阶的学生。 于是徐阶的时代来到了,继严嵩之后,他成为了帝国的实际...
《明朝那些事儿第5卷》第三章 天下的对弈
不听话的下属 一切正如海瑞预料的那样,皇帝震怒,满朝轰动,关入监牢,等待处斩。但让他感到纳闷的是,自己的情节应属于极其恶劣,罪大恶极,斩立决都嫌慢的那一类,可左等右等,挂在头上的那把刀却迟迟不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