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之前,我们上了一堂《山海经》导入课。在那堂课上,我们完成了以下几个任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梳理并认识了《山海经》内容。
《山海经》共分为18卷,由山经和海经组成,其中山经五卷,海经13卷,一共18卷。
里面记录了一些神异怪兽以及奇花异草,是先秦古人的书籍。同时,也是一本地理书籍,还可以当做神话故事来读。
2.确定了共读方式。
由于《山海经》是由小古文形式组成,而且生僻字居多,很多同学读起来觉得头大。
于是在课堂上,我给孩子们示范读:首先一定要大声朗读原文,能不能读懂是一回事儿,读原文可以让我们找到读小古文的节奏感。
读完原文之后,根据配图和课文后面的翻译去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觉得非常的有趣,尤其是里面的神兽怪物,一下子就能够抓住他们的想象,觉得是一本非常奇异的而且有特色的书。
3.布置阅读任务。
除了老师带读,同学们在家里边儿每天要阅读五则,这个量不多也不少。对于感兴趣的孩子来说甚至是比较少量的,那对于有畏难情绪的同学来说,可能就会有一点麻烦了。
另外,我们预设了汇报的形式,准备采用同学们做《山海经》图鉴的方式来进行汇报。
这一次共读之后呢,我也有意识的去关注了同学们的阅读情况,总体良好。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去进行了解:
1.家长主动反馈。
第一次共读后,就有孩子回去给家长讲述了阅读的任务。那么,一段时间之内,我们也每天都在家里阅读。
有些家长,是陪着孩子一起阅读,自己也读得很感兴趣。有些家长,是以前接触过《山海经》,很熟悉。部分孩子的绘画班,就有组织过绘画活动。如下图:
「手绘《山海经》」
一学期就绘画这样一个绘本,他就把长长的画卷发给我,我当时觉得非常的惊喜啊,没有想到孩子们对《山海经》是那么的如谜。
2.主动去询问。
每一天,都要去问几个同学,问他们《山海经》读到哪里来了,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说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
每次一谈到这个话题,同学们都两眼放光,觉得这本书读起来特别的有趣。还经常来给我讨论,里边的想象啊,也是非常的天马行空的。通过这些,我就能够大体的了解,同学们对《山海经》的阅读还是比较的感兴趣。
3.通过朋友圈去反馈。
翻看朋友圈,我就了解到有些同学在家里制作《山海经》卡片。一些平时比较调皮的同学,在画图画的时候居然都描摹的惟妙惟肖。连家长都说,把孩子的关注力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有的同学,一画就是两三个小时,画得很精美。
有的同学还有了一些创新,比如说不仅画了很漂亮的插图,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上了颜色,有的也在旁边批注了一些文字……这些形式,都是有助于大家深入理解这本书的。
我也收集了一些同学们的作品,因为时间原因没有拍完,还有太多没来得及拍,今天先传这几张,后面再把其他图片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