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大家都是这么来理解这句话的: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底怨恨他。
但是,大家不觉得这样的格局小了点吗?因为这句话的前提是渴望别人的了解,也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是在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不会心生怨恨,不会表现得不高兴。
其实,我们应当从教育家的视觉来看这一问提。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别人没有懂得知识,智慧有所不及,我们不要因此而心生怨恨,不要有所不高兴。这是为人师的最高境界。
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孩子们成绩不理想,能够做到不温不火,依然静下心来慢慢地教育他,给出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就是一位君子了。
作为家长,也要有这份淡定从容的内心。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是恨铁不成钢,孩子的表现稍微不好,大多数家长都会气得不行,不是打就是骂。孩子眼中,如此家长,不是母老虎,就是大魔王。
社会生活中,工作中,大家都需要有这样的胸襟和格局。愤怒与指责,向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选项。愤怒只会摧毁自己与他人的心灵,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有一颗善待他人的心,能够包容他人的不足,才配得上“不亦君子乎”这几个字。
这里的理解是不是更有格局呢?
惯有的翻译,让我们着眼于他人对自己看法,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别人不理解你,别人或你自己硬是要求不要往心底去,不要愤怒,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
如今,我们将被动换成主动,像佛祖一样拈花一笑,展现出自己的平静和宽容,内心无比的空旷,天下事,就都不是事了。有了如此境界,也不会关注别人的看法,也就不谈什么愠与不愠了。
苏轼有诗云: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红楼梦也讲万境归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人不知而不愠,是这样一种虚怀若谷的境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怎么明智,在知识与智慧上有所欠缺,作为师长朋友,不因此而恼怒,不也是一位君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