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死无葬身之地——读《第七天》有感

  《第七天》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不单调,甚至有了些想向复调靠拢的意味。
     余华仍然一如既往地书写苦难,一如既往地不给任何一个角色好下场,一如既往地把裹满寒风的针插进骨缝里意图冷掉观者的暖心肠。
     只是这次,他已经不再那么直白且袒露了,克制之余,犹显冷酷和露骨。
     本次最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个突然就火了的“门铃响了”,而是书末的最后一句话,“这里是,死无葬身之地。”
     本书以死于非命的杨飞在鬼魅徘徊的阴界七日为起笔支点,余华精心编织了一副众生苦难相,这些人死无葬身之地,却因为没有墓碑而得到了永生,无人立墓的原因并非是世间再无牵挂,而是那些碎石走沙,早已覆灭记忆的新鲜,而鬼魂们还穷穷等待,没有一秒的目光给了那上路的选择。
     更进一步的是,这些群像在余华笔下,被写做了生活中的小漩涡、心头的无底洞。这些人都是社会底层的的草根群体,是其余的人看都不看一眼径直略过的模糊人影无法得到社会关怀,仿佛所有的门都在他们鼻子前干脆地被合上了。
     本书并不长,但是在其中却影射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在这里我并不展开,或许是因为详细写写就不能发上来了吧……
     然而我可以说的是,本书可以看到很多人文思考和生命追问,在书页之间流转的并不是对生的不甘,而是对生的坦然,对过去的包容,对万事的妥协和抗争。这些组成起来才是人活着的状态,无论身份差别,都有自己的生活频率和方式。就像,空气是大家所共用的,而人生的起落也是大家所共同颠簸过的。
     那些没有墓碑的白骨们,在一个世外乐园中消磨着他们早已没有概念了的时间。其中有一个人说了类似这样的话,“没有墓碑的我们才得到了永生。”
     这和很多很多的电影设定并不一样,因为后者往往偏向于没有人记得就会彻底消失的情节。纵然我更喜欢具有童谣风格的电影设定,但是并不代表我不能够理解本书中的情节。
     现实生活太过残忍,我们需要梦境来填补生命的余缺。
     现实生活太过磨难,我们需要美好来采撷自由。
     白骨踩在柔软的草坪上感受着大太阳,他们在这里可以假装,因为假装带来的是再自然不过的快乐;他们可以享受着自己的骨头上长出花朵和彩虹,因为这里无拘无束,仿佛可以忘记所有情绪,静静把自己刻入当下——
     他们的欢笑可以愚弄死亡和时间。
     这里是哪里呢?
     这里要引用整本书文末的那句话——
     欢迎来到“死无葬身之地”。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死无葬身之地——读《第七天》有感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