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本书,鲁迅将它奉为神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家钱穆,不仅自己能背诵,还要求子女熟读;
曾国藩将其视为传家宝。 因为这本书,他在政坛叱咤风云,其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
它就是《史记》。
《史记》作为世代永传的史学经典,安身经世的谋略宝库,贯穿了三千年的时光;从大人物到贩夫走卒,记录了三千年的英雄群像。
有从市井之徒,混迹到上流社会实现逆袭的成功者刘邦;
有不善于抓机会,并最终乌江自刎的失败者项羽;
有言而有信,不计前嫌的仁义之将韩信,也有小肚鸡肠的不仁之相李斯,还有终生力拒匈奴但至死不达的悲剧英雄李广……
在是非成败之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到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史记》更是无所不包,堪称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
为何它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认为中国史书的典范?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史记》至少说透了三个人生的底层逻辑:
其一,识人。当年韩信带领数量少的老弱病残的军队,让刘邦由弱变强,最终在垓下之战灭掉项羽,正是因为他识人的能力,看透项羽的反复掂量,也看透刘邦的豪爽不拘,抓住了队伍强大的根基。
其二,分析大趋势。项羽败局已定时,谋略家蒯通问韩信:为何要把项羽往死里打?你有今天的荣华富贵,正是因为项羽的存在。三分天下,双方都不支持,你才能一生稳定、永葆荣华。没有看清大势所趋的韩信,果真没有得到好结局。
其三,做出正确决策。汉朝的建立,最重要就是战略家张良的真知灼见。他劝刘邦迁都:周得天下,是因为拥护者众;您得天下,苦战四年,横尸遍野,只有在沃野千里的地方,才能守住稳固的王朝。从事情的关键角度着眼,对比分析,才能得出适用于当下的正确决策。
图片图/视觉中国
国学大师钱穆能背诵《史记》,他说:“读《史记》可长一套聪明,一套见识。”“不能拿着一部《史记》从头到尾把事情记得一清二楚,这是你不会读《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