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茶峒的温柔 ——迟读《边城》有感

很羞愧的是,很早就买了《边城》这本书,却把它放在了并不显眼的角落里,没能在过去几年把它读完。
没想到,这次阅读的契机竟然是假期作业。迫于假期作业实在太多了这一压力,只好先认了放假第一天起晚了的事实,顺道就窝着解决一本书。
实话说,沈从文的文风并不是很戳我,包括同时期朱自清的语言,我都会觉得多少有点“华而不实”的嫌疑,可能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吧,满眼不常用的生僻词和新造词确实会打消一部分好感。这算是我一个自己不能再清楚的偏见了,一直有努力想要改掉的念头,却总不能那么如愿。
个人觉得,《边城》的整体风格很大部分是有受到它的文字描写的限制的,不然幻想一下,把作者大段繁荣滋茂的描写安到大漠荒山,怎么都会觉得奇怪吧,完全不搭。
还是先从文笔开始说吧。从头到尾读下来,感觉像进入了一首清丽的小诗,潜入小镇茶峒的水里、恨不得浮满茶香的空气里,在最后又毫无预兆地被赶出了书页来。
怎么描摹这种奇妙的感受呢?就像纤细的、玻璃般的美好人性突然成了形,在茶峒玩起了躲猫猫。它的第一站可能是那条傩送开玩笑说来吃翠翠的鱼肚里吧,那条鱼一定肥肥的,吐的泡泡都是漂亮的,因为养他的水是将这群善良的人们绑在这片土地上的血液,温柔地,潺湲地。
然而故事的收笔速度又过于迅疾,给我一种极其熟悉的感觉。它这种通体纯白,集纯美烂漫凋朽于一体的气质,戛然而止的剧情,延向天边的隐隐悲伤,淡淡的笑意和隐埋的哀思,怦然心动又落于虚无无所有,满盛感动让人鼻酸的瞬间,都让人不禁想起川端康成写的那条深入北国的列车上,踏雪寻驹怜叶的“我”,岛村。或许是白雪和清水这类意象,都承担了洗涤心灵的功能吧。
接着便是情节设计。
简单叙述一下,川湘交界的茶峒镇,小女孩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相依为命,在端午节去看龙舟赛,在爷爷故意走开之后,翠翠慌张无主地在原地等待着,此时与一位青年水手傩送相遇,这位青年摇晃了翠翠的心。同时,傩送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公平竞争。傩送是唱歌像山雀一样好听,而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幸遇难。傩送和他父亲顺顺对间接导致天保悲剧的祖孙俩有所忌惮,前者远走。在雷雨交加的一天夜里,老船夫去世了,翠翠一个人在周围人的扶持之下等待傩送归来。
其实我本人也没有很喜欢这种平淡中育惊喜的写法,可能是总觉得不够大气磅礴吧。故事线很清晰,发展也中规中矩,基本都在预料之内。相比于看了几次就会审美疲劳的大开大合,给人多了几分安定的信息。
但是故事中的生活况味很浓,场景太真实了,让人能够不由自主达成共情,也就是俗称的“后劲大”。在一些特别的动作和心理活动里,突然和主人公心跳频率一致,然后情节立马会被填补进空缺的躯体里,这种情况,还真让人感慨无穷啊。合上书我短暂想了想,这可能就是独属于文艺青年的浪漫吧,诗意的心灵,孩子般的单纯,震颤的世间,生活磨练下的透明魂魄——这种人生物语,既有想要远离人世喧嚣的脉动,又有徜徉在笑脸中的平静享受。
极其浓厚的生活况味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无形痕迹可以看作是无拘心灵自然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纯洁情愫的向往。
本书又“小家子气”又优美至极,本身对我就是一极大挑战,我竟然从头到尾读完了,真想给自己狠狠点个赞。
现在写了写读后感只想说,沈从文先生的文学造诣真的让人膜拜,他的《边城》意蕴无穷,圆融完美,而我的读后感,连点皮毛都没有办法完全写出来。
这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吧。茶峒镇置放的感情,很难单纯粗暴下定调。

网站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
本文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647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2023年1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1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