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活着》读后感

本书围绕暮年的福贵自述其一生的经历,讲述了福贵凄苦的一生,展现了福贵在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之后的淡然心态,期间福贵的亲人的相继离世,都促使着福贵心态的改变,而社会背景中的苦难与福贵,身上的苦难共同体现出在那样的情况下,活着的不易,揭示了人对于苦难的承受方式,以及对活着——单纯的活着的追求。

在自序部分,余华先生坦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高尚是多么突出。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在我看来,写作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写作只是内心情感与现实生活融合,而后表达出来的借助的一种形式。我知道现实永远无法避免,但我认为无论是什么作品,总归是要源于现实的。思及此,余华先生的想法便更富有哲理性。正所谓实践决定认识,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多么著名,多么高尚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来源于现实的实践活动,从中产生了所谓的情感,从而,借助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好的作品往往也应该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也许现在我无法通透的理解余华先生所言“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的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但我姑且将其粗浅的理解为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吧!

文中的“我”再也没有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他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时,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对于这样的老人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老人对于活着的态度,以及承受苦难的一种方式。而福贵就不完全一样了,“他总是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了”,所以关于福贵,我们又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承受苦难的方式。

其实看完《活着》最大的感觉是:活着真好,活着就好。

我同情福贵同情他一生的经历,但是我敬佩他暮年的淡然,我敬佩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一生,并精彩地讲述着他苦难的一生,这是关于他特殊的经历,特殊的苦难,也是他特殊的情感,更是他特殊的承受方式。

在特定的年龄,特定的时期,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会产生出特殊的情感,从而成就特殊的作品。然而正是因为这是特殊的,所以也是唯一的无法重演的。所谓“凡事过往,皆为序章”,这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的一句话,原文为“what’s  past  is  prologue”,这句话被译为“以往的一切都只是个开场的引子”、“以往的只算得是序幕”。也许回首时,苦难多于快乐,但是总归到最后还是活着。

这是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我们的生命是自己的,活着是为自己的生命而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纯粹的活着。也许到现在我仍然不明白余华先生写下这本书的深意,但至少,我知道生命有所救赎。苦难是不幸,也是天赐。毕竟“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网站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
本文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637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2022年8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