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余华的《活着》,一本不到200页的小说,却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洗刷了我的灵魂。作者余华用苍白残忍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故事是一位叫福贵的老者回忆。他自己和父亲都是败家子,父亲败掉了家中100亩地,到他这辈赌博把家产输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也气恨而亡;母亲坚强的带着他、妻子家珍和两个孩子活下去,为给母亲请大夫,他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免于世,当他在回到家中时,母亲因病去世,大女儿也因病成了哑巴;他带着两个孩子和生病的妻子家珍日子虽然过的很苦,一家人也都还在一起。不久之后,家中唯一健康能干的儿子有庆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被抽血至干而死,他背着病重的妻子家珍把孩子埋了,没瞒几天病重的妻子知道了,看过儿子有庆埋的地方之后她病的更重了;没多久大女儿凤霞嫁到了城里偏头工匠家,算是过上了“好日子”,但悲痛再次降临,女儿凤霞因产后大出血死了,妻子家珍也因软骨病相继病死,女婿二喜不久因工伤而亡,只剩下相依为命的外孙子苦根,苦命的外孙子苦根却因为饿吃豆子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在埋葬着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的土地上。
读完这个平凡而悲痛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更明白了活着的意义,活着的不易。正如书中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让我想到,当下的社会,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增重”,物质欲望世界的不断充斥,使我们当代人都忘记了活着的意义。我们只是为名为利,为更好的生活质量,为了填平自己鸿深的欲望而拼尽全力,却又那么无力。我们忘记了对爱人的关怀,对孩子的关爱,对父母的陪伴,对亲人的温暖,对朋友的关心,忘记了我们最初的誓言和初心。
其实一切仍在身边,只是被我们淡忘了,每当我们参加一次婚礼,就能感受到亲人团聚、爱人执手时那种温馨与感动;每当我们参加一次葬礼,就能感受到亲人离别、天地两隔那种悲伤。我们何不珍惜每天下班休息时与爱人、孩子团聚的温馨时间,何不珍惜与父母、亲人相聚时的亲情时光,何不珍惜与朋友、挚友一起时的那种畅所欲言、交心长谈的欢聚时刻。
让我们多多拥有这一种感觉吧,因为与活着相比,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渺小。正如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写道,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在两个词“等待和希望”。现在想想,人类最大的智慧是活着就是希望!
生活到头来不过是虚惊一场,回过头发现,原来那么多随风而逝的过往都变成了岁月的逝水沉香,成长的苦痛似乎如风中的记忆,轻描淡写。让我们在拼搏的生活中,多一分淡然和从容,做回那个积极乐观的自己,让心如镜,悠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