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活着就好——余华《活着》读后感

近日,内科支部第二小组举办了好书推荐会,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华占楼推荐了余华的《活着》。他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部作品,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回到家中,我问先生,“我们家有没有余华的那本《活着》?”先生调侃说,“难得啊,天天都是听你说工作、看业务书,想看闲书啦,我等会找给你,不过会有些压抑哟!”安顿好两个孩子,洗漱完毕已是11点了,我拿起床头柜上并不厚实的《活着》,用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读完以后,果然感觉到压抑、憋闷、悲惨。主人翁福贵的亲人们一个个离他而去,生命中难得的温情也被一次次的死亡拉扯得粉碎。当死亡来临时,作者用十分平静的手法进行推进,没有刻意渲染。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

书中落魄的少爷福贵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新中国的成长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地主家的儿子有着优渥的环境,旧社会富二代身上的那些不良习气——吃喝嫖赌他一样也不少,最后在赌博中输光了家产,由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变成了一贫如洗的贫农。当他拿着两个银元,到镇上去为妈妈请医生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军中度过了好几个春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这些壮丁被解放,共产党的部队发给他回家的盘缠,让他回到了梦想当中的家。

书中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农村集体合作社、文化大革命以及最后的分田到户等阶段的一些情景,彰显了我们的党是在逐步摸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修正成长起来。在这条道路上,有多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面对来之不易的和平社会,我们应该珍惜当前所拥有的一切,坚强而乐观地面临困难,这也是我们当下面对疫情、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所要保持的态度。

书中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他的妈妈死于中风,他的儿子因为献血失血过多休克死亡,他的女儿凤霞因小时候得了病(可能是脑膜炎)变成了聋哑人,最后因为产后大出血死亡,他的妻子死于软骨病,外孙苦根则因为饥饿暴食了豆子被撑死。书中三次描述到的村卫生室是福贵的噩梦所在地,这个至亲离去的地方医疗设施非常简陋,医疗水平低下。这也反应了我国在旧社会和新中国早期,人民生活的贫困和医疗水平的落后。今天,我们的党和国家进行脱贫攻坚,花大力气建设乡镇卫生院,加强村乡一级的医疗工作力量,“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技术指导、规范诊治”,期盼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我们新时代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当前应该做好的工作。

福贵的人生是有因祸得福的,如果他不是因为赌博输了田地,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要打击的地主可能就是他了。福贵是一位坚强的人,面对一无所有和患病的亲人,勇敢地担当起他的职责,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努力活着;福贵又是一位温情的人,当他得知造成儿子死亡的春生在文革期间被打成走资派的时候,他唯一对他提出的要求是:“你要答应我活着。”他一生所经历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可他自己却用平平常常来形容。他存了十块钱藏在枕头底下,这是他自己为自己办后事所攒的钱。书中写道:“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累了就歇一会儿,歇得来精神了,也就该干活了!”这些精辟的语言投射出一些人生哲理。对于现在快节奏且高压生活状态的年轻人来讲,作者所传递的积极、乐观、豁达的精神,也是值得借鉴的!

最后,用余华的话作为结束语:“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富贵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接不接受,不管你想做或不想做的事,都得活着,好好地活着,走好脚下的路,为责任、为希望,为活着而活着。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活着就好——余华《活着》读后感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