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活着》

读完余华的《活着》,比起福贵为活下去所做的斗争,我感触更深的是福贵身边一连串至亲相继死去堆积起来的悲剧。对于我来说,很难把亲人一个一个死去理解成现实中真正会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一幕,只能将它作为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故事来读。直到我看到陈忠实先生的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突然明白,除了个人悲剧,《活着》还描写了另外一种东西——命运与时代。命运是个人化的,时代是群体性的,所以两者对应之下又可以抽象出两个词——个人与民族。

       福贵的故事是中华民族20世纪30—70年代的故事。中华民族上世纪30—70年代的无数人经历的时代大事件透过福贵亲人的死去渐次体现。福贵生于20世纪20年代,少年时是地主家庭的纨绔子弟,活着的全部就是吃喝嫖赌、声色犬马。一夜之间输尽家产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福贵仰仗的祖业家产全部赌入了龙二囊中,他由地主少爷变成贫穷破落户,突然之间一无所有让他惊恐、慌乱,龙二对他态度的转变让他认识到失去地主资本也就失去了身份、地位和别人的尊重,众人由对他唯唯诺诺、毕恭毕敬到不屑一顾、颐指气使的转变像一巴掌抽醒了他麻木的心灵,他后悔了,但为时已晚,父亲被气死,妻子家珍也被丈人接了回去。一夜之间失去家产、权力、地位、两位至亲,福贵从天上的贵族重重跌落到粗糙的黄土地上,冲击之巨大、反转之强烈使他来不及回味这场命运游戏,就不得不带着悔恨自责扛起锄头肩负起养活一家人的责任。

       就在福贵务力耕作,渐渐安定下来,家珍也带着小儿子有庆从娘家回到他身边的时候,他被国军抓了壮丁。当时正是国共内战后期,国军节节败退,战争是残酷的,他见证了青年士兵如何为抢一袋大米争得你死我活,目睹了千万受伤将士在风雪寒夜中被活活冻死,眼见着久经战场的老油子战友被暗枪杀掉倒在自己面前……本以为自己也要成为战场上的牺牲品,但命运之箭意想不到地来了180度的反转,福贵死里逃生,幸运地活了下来,并且在被解放军俘虏后顺利回了家。想想昔日和战友老全同在一个坑道避难、吃大饼、听将死之人寒风呜咽,而今老全倒在万人坑中成为堆叠凌乱的尸体中的一员,自己却有幸活着回到了家……命运如此眷顾他,福贵开始珍惜活着的时光和苦苦等他的家人,“我太想家了,一想到今生今世还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一双儿女团聚,我又是哭又是笑,疯疯癫癫地往南跑……”,福贵这种对活着、对家人的情感领悟只有在经历大生大死、大喜大悲之后才会有。如果说从少爷到贫民的转变使他长大,那么这次从战场上死里逃生的经历就是他人生中掘到的第一笔藏。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福贵的生活恰与这谚语背道而驰,生活的苦难才刚刚开始。在回到家乡土地上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这个国家那段岁月里狂热激烈的一切——土地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那是一个泛政治化时代,政治生活吞噬了个人与家庭的情感自由、信仰权利;那是一个“颠倒”的时代,“颠倒”的不仅是黑白是非,还有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次序……一个个龙二、春生、队长这样的人被裹挟在时代洪流里,身不由己,从有权力地位的高地摔落到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囚犯”的低谷,甚至搭上了性命……福贵在亲手送走一个个至亲的时候,也目睹了这一切。一幕幕生活戏剧的反转,向福贵招示着“命运无常”这一血淋淋的真理。他知道拥有权力地位、吃山珍海味并不比和亲人在家徒四壁的屋室中衣衫褴褛地吃着野菜窝窝更好,因为个人命运与时代政治完全有可能一夜之间把这些身外之物摧毁殆尽,而与家人间至浓至厚的感情却不会轻易消逝,反而会在共同挺过苦难的过程中磨炼得愈发坚毅。所以福贵珍惜活着的时光,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即便穷苦,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

        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庆、家珍、凤霞、二喜和苦根相继离去,福贵像是收尸人一样一个个埋葬了他们。如果说在失去最后一位亲人——苦根之前,所有的痛楚他都要隐忍着,吞咽到肚里,那么苦根死后,他再没有与其他任何人有生命联结,身贫家苦,风烛残年,忍受着孑然一身的孤独,为什么他依旧选择活着?而且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友”——一头叫“福贵”的老黄牛一起生活下去,共度人生最后时光,甚至过起精神上轻松愉悦的生活,在耕田时喊出“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歌谣?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本身就是福贵生命的意义。命运是如此怪诞,一口气、一滴水、抽一次血、吃一次豆子都有可能置人于死地,而一夜之间失去家产、经历惨烈的战争的福贵却依然活着,时代造成的命运变动与反转让人捉摸不透,当身边所有的亲人全都逝去,当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到福贵头上,当福贵一无所有却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读懂了这场“命运无常”的游戏——活下去,就这么活下去。

        福贵坎坷的一生像一幅幅悲情画卷铺展在我面前,陈忠实先生所说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再次浮现在我脑海中,字字铿锵,福贵画卷的每一帧都仿佛是上世纪中华民族一个特定年代的秘史。30—70年代的政治生活、社会环境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时代悲剧浓缩到了福贵一人身上,这不是苦难的堆砌,拆解开来,一幕幕都是我们民族历史千千万万人所亲身经历的故事。余华用福贵戏剧化的一生描述了民族的一段艰苦岁月,告诉我们:无论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抑或不可思议的命运反转大戏,当似乎找寻不到存在于世的勇气时,继续活下去,挺下去,因为活着本身、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我以前认为,没有追求,就失去活着的意义。但是最后福贵失去一切却依然选择和老牛一起平和地活着的时候,我才理解,生命,就只是一种存在而已。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失去。当所有我们可能失去的都失去之后,才会发现,什么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

       生,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无关信仰,无关追求。

       哪怕这个世界让我们绝望,让我们心灰意冷,依然要顽强地活着。

       活着,并努力活得精彩、绚烂。

网站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
本文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635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3日

相关推荐

  • 从悲剧看人生,小说《活着》赏析

    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这里是锦上闲谈,每周给您唠唠那些有趣的话题,或是剖析一部电影,或是推荐一本好书。闲来看看,细品生活。 本期为大家推荐的是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 (电影由张艺谋…

    《活着》赏析 2022年8月23日
  •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活着》

    读完余华的《活着》,比起福贵为活下去所做的斗争,我感触更深的是福贵身边一连串至亲相继死去堆积起来的悲剧。对于我来说,很难把亲人一个一个死去理解成现实中真正会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一幕…

    《活着》赏析 2022年8月23日 下午8:55
  • 《活着》读后感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这个暑假悄悄从指缝间溜走;可悠悠的暑假有了书的陪伴,常常驻足,深思细品,解开了我的许多疑惑。 一个小村,一家五口,成为开头。      如何理解活着? 我想最简…

    《活着》赏析 2022年8月23日
  • 读者优秀作品 :《活着》读后感

    今天是疫情宅家的不知道第几天,我开始有点儿空虚,开始胡思乱想。前几天,科比意外出事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微博和各大新闻媒体报道。起床打开手机看到消息的第一眼,我的心像被人揪了一般,有…

    《活着》赏析 2022年8月23日
  • 读来虽苦,但却苦中带暖——名家名篇余华《活着》赏析及推荐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代表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英法德俄等数国出版。长篇小说《活着…

    《活着》赏析 2022年8月23日
  •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活着》读后感

    本书围绕暮年的福贵自述其一生的经历,讲述了福贵凄苦的一生,展现了福贵在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之后的淡然心态,期间福贵的亲人的相继离世,都促使着福贵心态的改变,而社会背景中的苦难与福贵,身…

    《活着》赏析 2022年8月23日
  •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读《活着》有感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情。 一、新坟旧坟,碧草丛生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

    《活着》赏析 2022年8月23日
  • 余华《活着》赏析

      书中的主人翁福贵的一生,盛衰起落,颠沛流离,生离死别……这本书以主人公福贵的视角,用平静的语调,讲述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命运。 福贵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

    《活着》赏析 2022年8月23日
  • 好书推荐——《活着》

    这本《活着》,可彻底赚足了我的眼泪。 它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主人公福贵的苦难,作者是余华。福贵原本是富家子弟却嗜赌成性,将祖祖辈辈的积蓄全都输在了赌博上,祖辈的积蓄毁在他手里,…

    《活着》赏析 2023年4月12日
  • 活着就好——余华《活着》读后感

    近日,内科支部第二小组举办了好书推荐会,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华占楼推荐了余华的《活着》。他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部作品,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回到家中,我问先生…

    《活着》赏析 2022年8月23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