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了晚清腐败的官场、黑暗的社会、困苦的人民,从而凸显了晚清政府的日落西山的末日气氛。同时,大胆地披露了晚清官场的黑暗,用一种夸张戏谑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官场百丑图。通过阅读《官场现形记》,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晚清官员形象背后的丑陋与黑暗的文化内含。
小说中总共写了几十个故事场景,描写了大大小小数百的官员,这些官员无论官位高低,始终都逃不出一个“钱”字。究其原因,书中钱典史一语道破天机,俗话说得好“千里做官只为钱”。在他看来,做官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官位越高,收益也就越多。在小说第四回中,作者就交代了何藩台生平最爱的是银子,当得知新任抚台不久就要接印,自己这个藩台是做不久了,他竟然让他的幕友、官亲,私下里替他招揽买卖,公然卖官。文中写道:“其中以一千元起码,只能委个中等差使,顶好的缺,总得头二万两银子。谁有银子谁做,却是公平交易,丝毫没有偏枯。”何藩台将官位当作货物一样讨论,如同市井小商贩般讨价还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官本位的思想,但在晚清时期,内忧外患,许多人都已经看出清王朝日落西山之势,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社会氛围中,官员们的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追求道德礼仪上的规范,转而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的钱产生了疯狂的依赖,这种依赖导致了官场风气越来越差,人们入仕的动机变得不纯,官场完全被黑暗笼罩。
晚清官场上的官员对于怎样能升官,怎样能补缺,都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官场潜规则:即金钱开路。小说所描绘场景中最为熟知的就是送礼。送礼可以说是官场不成文的办事原则。只有会送礼,敢于送大礼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相对的,收礼也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例如书中周中堂自己出资开了家古董店,不直接收受银子,而是通过收受古董进行财物周转,以此来达到敛财收银子的目的。晚期官员混迹官场安身立命的原则就是要善于钻营,懂得见风使舵和做表面文章。官员要是一根筋不善于变通,那么他的官途绝不会长久。例如在第二十四回中,由于傅署院热衷穿旧衣服来显示自己的清廉,浙江各级官员纷纷效仿,这些官员为了取媚于傅署院,对于自己本职范围内的公事全不在意,一心一意地搜寻旧衣服。这种现象极大地讽刺了晚清官场内谄媚的官员们。
《官场现形记》所写的不是个别的贪官污吏,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已成为官场的运行机制。书中第十八回通过慈禧太后之口,道出“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官场腐败,自然道德沦丧。居上位者,只知珠玉妖姬,升官发财,所谓政绩,无非是祸国殃民。例如胡统领严州剿匪,纵兵屠洗村庄以冒功邀赏。在下者则巧于逢迎,奴颜媚骨成为做官第一要诀。书中湍制台家蓄十美妾,下属官员特地到江南买了两个绝色女子进献。更为龌龊的是冒得官,竟将亲生女儿报效上司。综观全书,人性的堕落与异化到了怵目惊心的地步,人心叵测,遍地陷阱,作者直斥为“畜生的世界”。
晚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各种新思想冲击着中国的各项传统,小说作者表现了对黑暗官场的不满,对大清的未来而焦心。作者将小说起名为《官场现形记》,所谓的现形,是让腐败的官场暴露在百姓的视线中,但显然作者的目的不仅仅是让问题暴露,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作者批判官场是为了给广大人民以及统治者予以警醒,期望国家风气能够有所改善,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小说作者抨击科举制度,反映了他希望能够引进新鲜血液注入这腐朽的封建王朝,来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1867-1906),字伯元,号南亭亭长等。江苏武进人,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其堂伯父为他捐纳了一个府经略的功名,但李伯元却无意于仕进。1896年到上海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华报》。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1901年,朝廷开经济特科,李伯元曾被荐举,旋又遭“文字轻佻,接近优伶”的弹劾。李伯元辞不应召。1906年,李伯元卒于寓所,年仅四十岁。李伯元除著有《官场现形记》外,还有《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