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官场现形记》这部作品正是在清朝末年那个特殊的时期,作者根据贪官污吏的种种恶行,政府从上到下腐朽堕落的真实事例加以艺术改造而成,客观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官场社会。我们可以从这部伟大的作品中窥测出清廷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贪官横行和普通老百姓民不聊生。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历经诸朝完善,至明清鼎盛,读书科举历来是做官的正规途径。但是在清朝末期,捐官——即卖官鬻爵这样的事却异常普遍,用钱来买官,根据官阶的不同来定价。在当时官场社会中,只须有大把的银子,有大把金钱,就能做官,只要能出得起价,就能做大官。这是一个多么病态的统治体系。在这样的统治之下,无论是洋务也好,新政也好,又有哪个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呢?况且这些个迂腐透顶、不知进取的统治者又能有几个真正关心国家兴亡、百姓安居乐业的呢?
我们来看看书中一些搞洋务的典型官吏。没什么才学,但非常善于投机取巧的洋务局文案委员陶子尧,趁抚宪大人求有用条陈的时机,抄袭了别人的文章并改头换面,东拼西凑,呈给抚宪大人。其中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有些内容连他自己都不甚了解,竟然给糊弄过去,深得抚宪大人的欣赏。于是抚宪大人立刻批准拔款白银二万两,委派陶至上海购买机器以办理洋务。至此陶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派头十足,竟夸口说:“山东一省讲洋务的,除了中丞,竟没有第二个人我可以同他谈得来”。然而到了上海之后,四处结交酒肉之友,整天出入烟花巷中,花天酒地,肆意挥霍,很快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办机器的正事抛之脑后,所带公款也消耗了大半。待上司怪罪下来,他竟依靠外国人的权势,免除了这一场灾难。陶子尧只用了公款一半的一万两银了,通过买办向外商订购机器,竟 “报销”四万两银子狠赚了一笔。
洋务中出色能员南京候补委员毛维新只会背诵过时的《江宁条约》,但是反于此大享其名,被吹嘘为“毛令不但熟悉洋务,连着各国通商条约都背得出的,实为牧令中不可多得之员。”酷慕维新的江南制台文明也是一个胸无点墨的官员,被毛三言两语唬得心花怒放,便委了毛洋务局的差使。这样的酒囊饭袋哪里会“维新”、会办理“洋务”和实行“新政”呢!所谓新政,在清廷腐朽无能统治的背景下,无非是换汤不换药,骗骗日益觉醒的民众罢了。而政府的公款,国家的矿产,百姓的生命、尊严和财产等等,曾之中国人民的血汗和赖以生存的资源,便在“新政’ 和“实事求是”的话语中流进了私人和外商的腰包,同时也使官场彻底腐败。满清统治者的统治大厦已经被内部蛀虫一样的贪官污吏掏空,摇摇欲坠,倾覆和灭亡是其必然。
《官场现形记》这部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整个晚清官场的黑暗,将晚清时期的腐朽无能全面、透彻地暴露出来。对晚清的封建统治集团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这不仅是一步小说,更是一部晚清政治的官吏史,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作者从一点推向全面,由横向推向纵向,勾绘出了一张张表现力极强的官场现形图,各色人等栩栩如生,贪官污吏的丑恶形象呼之欲出。对清朝末期腐败的官僚政治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解剖,上自国家的栋梁之臣军机大臣,下至地方的官僚小吏,对不同阶层的官僚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从卖官买爵、贪婪成性的官吏和黑暗的官场的运转机制,到无官不贪、无吏不污的腐败现象。一眼望去整个统治阶层尽是老虎和苍蝇,整个政治体制都是腐朽不堪。清政府对内横征暴敛,“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纵容为官者贪赃枉法;对外不敢反抗外敌,懦弱无能,丧权辱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政权,必然被时代所抛弃,被历史所埋葬。
(作者:外语学院 研究生 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