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品人性光辉——读《白鹿原》有感

有人说:“对一个作家最好的悼念,便是看他的书,读他的作品”。那么对于作家陈忠实而言,《白鹿原》便是一部应读之著。《白鹿原》是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背景,表现了从清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作者以厚重深沉的笔触给我们展现了这段恢弘壮阔的历史,白鹿两家三代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上演着各自不同的命运。文学评论家白烨曾给予其高度赞誉:“《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世界从不是非黑即白,只有看清现实的真相,才能写出真实的故事,而这也是《白鹿原》成为经典的原因。

初次翻看《白鹿原》是高中时期,当时主要是被书中讲述的陕西关中地区一桩桩诡谲的市井奇闻所吸引。十多年后再次阅读《白鹿原》,断断续续翻了很久才读完,一纸渭河平原的磅礴史诗,现在极少能看到这样大气的作品了,令我感悟最深刻的便是书中展现的人性特点以及留给后人的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白鹿原》塑造了各类人物,民族命运的大决战自然也决定了白鹿原社会群体的命运,每个人都走向各自的归宿,结局中笼罩着悲剧气氛。

小说中最令人尊敬和仰慕的当属朱先生了,朱先生是原上圣人一般的存在。常年保持晨读的习惯,“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读到这段话时,不禁眼前一亮,不管世道如何,不管遭遇什么,读书都能让人清醒、明理,书籍乃是人的精神支柱。

而朱先生又并非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的人格魅力在于有着不卑不亢的君子风度和怀有齐家平天下的志向。他专于治学、严于治身,淡泊名利,洞察世事,能掐会算,是学者、是哲人、也是预言家。作为传统道德文化典型代表的朱先生在白鹿原上获得了极高的威望和敬仰,正如书中百姓所言:“他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闻轶事,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而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黑娃对朱先生的评价恰如其分。

我最钦佩的是鹿兆谦,也就是小说中的黑娃。从少年时的叛逆、到青年时的狂妄、再到最后放下一切“学为好人”,一路走来,他大概是其中经历最曲折的一个人物了。黑娃走的每一步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他从小便敏感脆弱,总觉得低人一等,他看不惯白嘉轩对父亲和自己的好,将这种好看成是一种施舍,非但没有感激反而心生诸多不满。

经历过闹革命、当土匪、下山打家劫舍后的各种折腾后,他发现自己这种所谓的强大只不过是莽夫之勇…直到他娶了知书达理的高玉凤为妻后,他才彻底幡悟,决定放下之前的执念,向朱先生求学,“学为好人”,黑娃开始了自觉的脱胎换骨的修身,几乎残忍地摒弃了原来的一些坏习气,强硬地迫使自己接收并养成一个好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中国古代先圣先贤们的刻骨铭心的哲理,一层一层自外至里陶冶着这个桀骜不驯的土匪坯子。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是财富越来越多,声望越来越大,而是在与现实的斗争过程中能够直面真实的自己,直面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才能活得更通透自由,才是真正的成熟。

陈忠实所著的《白鹿原》,写尽了那个时代人性的复杂和无奈,那个时代落幕了,那个时代却值得存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断品读回味。愿岁月的蹉跎中,我们能更多读书、读好书,满怀希望地,热烈爱、好好活,无愧此生。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