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首页
- 《白鹿原》赏析
清新的泥土气息——《白鹿原》语言特征赏析
admin
•
•
《白鹿原》赏析
《白鹿原》是我在1995年的时候就购得的一本书,自己看完之后,又让父亲看。父亲在还给我这本书的时候,我顺便问了一句:“怎么样?”父亲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太土。”
父亲不是书评家,他的评价或者观点只能代表一个普通农民的意见,我个人觉得,而正是这个“土”或者“太土”,才是这本书区别于别的书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我本是西北长大的人,根在西北,所以对西北的那几个作家有着一种与别人不太一样的亲近感。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都是陕西的作家,都有大块头的作品。路遥一部《平凡的世界》感染了多少人,而贾平凹的作品实在又太多了,喜欢他的人自然也多,这两个人的作品相比陈忠实就“洋气”了一点,最起码都用普通话进行叙述,偶尔有点方言,但也只是偶尔。像《白鹿原》这样自始至终用着方言在讲述,用着方言在对白,用着方言在描写的作品,也许还有,但是并不多见。
我是西北人,陕西话不只是听得懂,也基本会说,对这种语言就更增加了一份理解,也能够更深地感受到那股来自泥土的清新的气息。
我随便找几个词语感受一下吧。“麻达”(麻烦,问题),“垢甲”(污垢),“合尺”(合适),“试火”(尝试),“浑全”(完整),“心疼”(漂亮,可爱),“骚情”(轻薄,轻佻),“嫽扎咧”(很棒),“屋里人”(妻子),“轱辘子客”(赌徒)“大”(爸,父亲),针线蒲蓝(专门用来盛装针线、剪刀等工具的小篮子),“死皮赖娃”(无赖),“瓜不愣愣”(傻),“杈耙”(用于翻动麦草的一种工具),“跷尿骚”(腿从别人的头上跨过,一种带有侮辱性的动作),“零干”(完成,结束,清净等意思混合在一起),“斩劲”(好,有效,有力,合理,漂亮等意思合在一起,或者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单独表现)……
我们通过这几个词语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就能够感受到,有时候方言用普通话翻译过来,意思上总是有那么一点偏差,或者说表达上总不是那么准确。需要说明的是,整部小说,不全是一种方言的堆砌,而是根据需要和语言环境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搭配和运用的,这就让小说看起来很流畅,即使你对其中的方言不甚了解,也基本上不影响你的阅读。
一是让整部作品充满乡土气息。作者所描写的是在清末到民国到建国期间的陕西一个农村里所发生的历史,既然是在农村里,那么用农村的语言就很容易让人有设身处地的感觉,也让作品有了很浓郁的一种乡土气息,目的也就是要让整部作品“土”起来。
二是人物语言的一种真实写照。在《白鹿原》中,很多人都是农村的,也有很多人是从农村里出去的,用方言进行交流,符合真实的一种情况,如果让农民文绉绉地说话,或者嗲声嗲气地说话,这都是违反实际情况的。
三是让历史更加厚重。整部作品是描写一段历史的,当作品在“土”里生长出来之后,其生机就更加旺盛,其底蕴也就更加厚重。
一是作品的读者接受会受到影响,很多读者觉得看不太明白,干脆就拒绝或者半途中止阅读。也有一些读者会觉得这“土里吧唧”的东西不上眼,不屑于阅读。
二是作品的销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那么一些读者既然不愿意或者不屑看,作品的销量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无论怎样,对于我来说,就作品的语言文字的引用而言,我觉得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我也会不断地去阅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