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矛盾与冲突是文学作品的核心—《白鹿原》赏析

作家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讲述了西北“白鹿原”上白、鹿两家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两代人的命运颠簸。叙事时间从1912年到1938年,透过白鹿原这个小地方,作为一个窗口,展现了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反革命事件、农民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

之前通过“听书”的方式,大致了解了故事的梗概,最近又看了一遍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感觉电影的质量很高,实力派的演员,实力派的导演,表现出了原作的味道。

那成片的麦田、那割麦的场景、那吃面的镜头、那秦腔的表演,对于一个在北方农村长大的人来说,能感受到电影的表现力。

 

听高晓松在节目里说过,文学作品主要是在表现三个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还有最核心的:人与自我的冲突。就像哈姆雷特所说:“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而这部白鹿原把这三个层面的冲突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1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一点读者/观众能够直观地观察到。

三对父子之间的冲突,亦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整个作品纵向的主线:

 

最守传统的白嘉轩,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儿子白孝文

最忠于主人的鹿三,出了一个最具有阶级革命意识的儿子黑娃

最老奸巨猾、奸诈事故的鹿子霖,出了一个一心救苦救民的共产党员儿子鹿兆鹏

 

白家领头人白嘉轩与鹿家领头人鹿子霖的冲突,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横向主线:

一个白家,族长;一个鹿家,做乡约;

没有明争,但一直在暗斗。

2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就像鹿兆鹏说出来的那一句“我的婚姻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图片

这当中,白鹿原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构成了整个作品的在背景底色:“皇粮”被抢;军人抢劫来原上强收“皇粮”还打死人;田福贤的报复杀人……

那个时代巨变,“你方唱罢我登场”与坚守传统的白嘉轩

那个想追求安逸生活的田小娥与那个容不下他又离不开她的白鹿原

那个想“自由恋爱”的黑娃与进不去的祠堂

……

3

个人与自我的冲突。这是作品最核心的部分。

比如黑娃,作为一个长工的儿子,当他要外出做麦客时,对父亲说的话“我不愿意像你一样”(做别人的仆人)。当黑娃遇到田小娥,一个血气方刚的底层青年,遇到一个不甘寂寞不甘做牺牲品的姨太太,碰撞出火化、尝过生活的苦头,遭到排挤和迫害,该何去何从,是认命还是抗争?

图片

 

比如田小娥,作为一个悲剧人物,也曾想“过安生日子”,可是每一个刚刚依靠上的男人,都成为不了她最后的依靠。作为一个“外乡人”,她是该坚守“妇道”,还是向现实低头,求生存?

 

比如白孝文,一直以来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强大的父亲给了他巨大的压迫感,压抑的后果就是“性无能”,生不出孩子。但是当他放下族长儿子的身份,放下那些无形的压力,豁出去,和一个“下三滥”的田小娥厮混,才让他血脉喷张,性能力也得到恢复,也能生孩子了。这似乎被唤起了作为男人的第二次生命,才让他义无反顾的去舍弃身份、地位甚至生活的依靠。

 

比如黑娃面对自己的父亲,这个杀死自己爱人的父亲,他内心的冲突岂是割下父亲头发就能平息的。

 

比如,面对瘟疫的威胁,面对村民不让他当族长的威胁,是不是要给田小娥建庙?当得知要用塔镇压的,不仅是田小娥的灵魂,还有白家骨肉的灵魂,回顾他当年为了传宗接代,换了四位妻室,自己的儿子也迟迟不能生育,“身为族长,不能无后”,他是否有过担忧和犹豫?

 

故事停在了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那个上演了无数大戏的戏台子的场面,停得刚刚好!让作品有深度!

(就是不给读者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PS:顺便一聊

如果我们看了贾平凹的作品,看了莫言的作品,看了陈忠实的作品,再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会觉得《平凡的世界》简直就是童话:所有人都是那么正直善良,所有人都是那么和谐统一——缺少张力!倒是路遥的另一个作品《人生》,会更加深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