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读《西厢记》有感

 高中时曾在书上略读过《西厢记》的片段,仰慕过王实甫先生,一直对《西厢记》念念不忘,但碍于高中学业压力过大,不得不放下所有爱好,专注学业。而如今,步入大学,时间多了,也空了,便再度想起高中时未看完的书、未想完的梦。
    书中开头便是崔老相国的去世,崔老夫人举家搬迁。由一开始的“童仆如云,一呼百诺,门生故吏,夤缘奔走,门庭若市,好不威风”,到搬迁时的“冷冷清清的只有五六个人,今非昔比,好不凄凉”,便能看出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人情淡漠,可能这也是崔莺莺和张生坎坷爱情的背景原因吧。
毕竟,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在相国府繁荣昌盛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围在他们身边,拥护着他们,奉承着他们,阿谀谄媚。但是在落魄之后,又有谁会还留在他们身边?大部分的人选择了离开,去寻找下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只有小部分的人愿意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很显然,现在的崔府就如同遇到了一场雪,下雪前的艳阳高照之时,所有人都聚集在崔府门口,谈笑风生、欢声笑语;下雪之时,大部分人慢慢走开了,远离了这个喧嚣之地、是非之地,只留下一小部分人,然而这小部分人中的大部分选择了袖手旁观,不去理会,宛若墙头草般飘来飘去、摇摇晃晃,只有这一小部分人中的极小部分会选择“送炭”,也就是所谓的帮忙,但这在文中也寥寥几笔带过了。之后便是在香火院的两个人初次唯美的相遇。一位拥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的女子抬眼便望见了一个貌若潘安的男子,一见钟情,一见倾心,眼角一瞟一瞥,脉脉含情。而男子则刚迈进殿内的那一瞬间便望见一位千娇百媚的小姐,不禁令他几乎闭过气去。一对男女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默默相望,却没有机会交流,只能用目光相互诉说衷情。

于是在“容膝山房”的隔墙处,男子偷偷地听着女子所吟诵的诗词歌赋,不禁感叹:如此貌美如花的女子竟然有着这样的才华,真是让他更加心之所向。猛地一蹿,露出了半个身子,却吓到了对面的女子,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如此莽撞,以至于惊到了佳人。女子回去之后,他后悔自己之前的轻浮,但依旧沉醉于女子的美貌和才华无法自拔。之后的点点滴滴都化作心悦对方的一丝一缕的情线,缠绕在心头,最终变成联结在两人心中的红线。

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才子佳人的顺利爱情只存在于幻想之中。《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也遭遇了很多磨难与灾害。例如,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求取姻缘。但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他们又硬生生地错过了一段时间。

直到海枯石烂时此时作念何时止

    为了实现一对恋人的完美结合,莺莺煞费苦心,和老夫人展开了一场激烈、扣人心弦的辩论。红娘这个小小的婢女,要战胜堂堂相国夫人是很不容易的。她抓住两点向夫人进攻,一是赖婚失信,一是怕辱没相国家谱。她先是巧妙的隐瞒了张生、崔莺莺长期的互相爱慕,把他们的私自结合归结为老夫人悔婚后引起的恶果。谴责老夫人背信弃义,背信赖婚,把老夫人置于被告的地位。之后她对老夫人说,若把张生告到官府,势必得到“治家不严”之罪,此为辱没“相国家谱”,丢失脸面。她还说,张生是“文章魁首”,莺莺是“仕女班头”,天生一对,正好结为夫妻。这一番义正言辞,利害分明的说话恰好地击中了老夫人的要害,无论是从相府的名声,还是整件事情的道德层次上,显然是老夫人的过错,这一切的后果都是她造成的,她自然也没有什么话可说。现在看来,说实话,所谓的一见钟情不过是男女双方被对方精致的容貌所吸引了,见色起意罢了。才子佳人的非凡才华以及良好教养,是所有爱情故事的标配。而《西厢记》的剧情不过是才子佳人经历层层阻碍,包括亲人、家室等,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一切都与我们现如今的“偶像剧”不谋而合,可谓是烂大街的套。那为什么王实甫先生所写的故事能够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呢?其他的故事就“泯然众人矣”?

首先是《西厢记》的剧情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虽然很多人都在改写原著《莺莺传》,但是王实甫先生把原来悲伤的爱情故事变成了美满的幸福结尾。元稹笔下的崔莺莺因为张生的无情的抛弃而不得已另嫁他人,待多年后,张生再一次遇见崔莺莺,只能说一声不复当年。而王实甫的《西厢记》结尾是崔莺莺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历经千辛万苦,和张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中国人一向提倡大圆满,《西厢记》这个结局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更是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那自然传唱度就高了。

其次,古往今来,所有流传下来的故事都会有一定的语言特点。王实甫先生的《西厢记》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鲜明的人物形象格外吸引人的注意力。崔莺莺,相府的千金小姐,在拥有美貌容颜的同时,还有非凡的才华,虽被娇养,却仍有韧劲与坚持,极度符合当时千金小姐的人物设定。婢女红娘,在反驳老夫人言论之时,在言辞犀利,极具说服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身为婢女该有的尊卑观念,记得自己辩论的对方是相府的极为尊贵的老夫人,并未急不择言,失了尊卑,忘了礼仪。

    语言华丽,文采语所表达出来的种种感情偏向于哀愁、悲绪,这与口语俗语相结合,会加强感情程度,丰富语言形式,生动活泼,跌宕有致,别有一番趣味。例如,“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每当谈起古人的爱情观,今人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古板”“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类词语。诚然,封建传统中礼教的力量之大是不容反抗的,我国古代多少痴男怨女的爱情为封建礼教所扼杀,只得饮恨终生、含恨而终。比如说《孔雀东南飞》中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对夫妻焦仲卿与刘氏在焦仲卿母亲所谓的父母之命干涉下,硬生生地被拆散了,最终落得个双双自杀的结局,令人泪目。

但《西厢记》让我们耳目一新,精神一震。张生与崔莺莺相遇,相会,相恋,相爱,一波三折,最终越过那堵封建礼教之墙,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愿望,我相信,这是所有相爱的恋人的愿望,他们都希望和自己的对象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圆圆满满地度过这一生,那这也正是焦仲卿和刘氏的愿望,崔莺莺和张生的愿望。这就需要像崔莺莺的孤注一掷的勇气,以及张生积极向上的能力等,缺一不可,倘若任意一项没有,崔莺莺与张生双方都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那便也不可能有最后的完美落幕。即便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那他们在一起也会因为对方的条件而争吵不休,觉得对方对自己的心思不够,这也只会成全一对怨偶。所以,恋人如何能够终成眷属呢?自己能力的不断修炼,对对方感情的忠贞不渝,携手一步步往光明的未来前进。正所谓,最好的奋斗,是你陪伴在旁的奋斗,这句话所言不假。

    无论从一波三折的剧情,华丽的语言辞藻,还是鲜明的典型人物特征来看,不得不说《西厢记》是一部很好的励志书籍,它鼓励我们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并努力使爱情开花结果,值得我们的借鉴与赞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