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书会带来奇妙之旅,今天,小青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文化苦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是游览山水风光、人文景色,也是增长智慧、阅历,更是让心灵经过一段漫长的洗涤。我们一起走进《文化苦旅》吧!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汉族。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戏剧教育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创作背景
作者写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主题思想
自然背景下人文气息
《文化苦旅》虽有一“旅”字,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径庭: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文人脚印”与“人生苦旅”仿佛镜头与滤光镜,一经重叠,登时聚现作家“文化人人生苦旅”这一“取景框”。背景(地域、景物)尽管移动变更——从文化胜地、名城到罕为人知的古人足迹,到原始洞穴、乡间小镇、海外侨居地;从牌坊、笔墨到夜雨、夜航船⋯⋯前景中飘然来去的却是一类人(文化人及少数与文化史有密切关系的非文化人):诗人、画家、皇帝和官员、学者、乡村教师⋯⋯还有一个不识字的王道士。即使有些人的行迹已被知晓了,这次却是面对面的感受他们呻吟、挣扎和深藏的哀伤和遗憾。
人生背景下的沧桑慧悟
《文化苦旅》大约是余秋雨在读书理论之中引发的对祖国山河的一种向往,在其中所表现的历史苍茫感,对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身世忧患感源于一种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轰轰烈烈,生命以是如此寂寞难奈。余秋雨散文有一种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一种看透生命的虚无感。人生在世不免向往轰轰烈烈,但回头发现历史一切皆枉然。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和启示,伟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不尽的遗憾。生命等待启示,历史正在诉说,余秋雨散文设置了这样一种生命的历史空间。
哲学背景下的审美情趣
余秋雨对本民族审美经验的认同,那就是崇尚安居乐业,质朴平和,阴柔坤静的审美趋向,他总是强调“宁静”、“宁谧”和“实在”。因为他深知人生不论如何喧嚣、奇瑰,最终总要走向平缓和实在,所以他说“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洌,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余秋雨借助散文这种极富亲和力的文体反思文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生命哲理,把智性渗入景观,把学理融入世俗,以饱蘸人格情感的笔触阐释自然山水,超越了对有形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赞叹。余秋雨写历史散文,不单纯地借景抒情。而是给历史真实的形象还原。戏剧专家余秋雨的思维场中比一般文化史学家多了一个舞台或屏幕,习惯于艺术的形象思维的特殊品质产生了他独特的“历史造象”的散文风格,比一般文艺家,他又多着史学和文化学两个视角,它们同人学视角重合显现了余氏散文的特别景观:文化与历史在他眼里成为一个又一个真实而具体的生命过程,活的历史生命的标本。用他的话可以说他给自己散文确定了如下任务:“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余秋雨用生命哲学构筑的话语“复活”了历史,与人性相通的历史景观成为其精神的依托和理想的承载,二者在互阐互释过程中彼此生成了一种以文化人格、生命价值为本位的话语,进而沟通了景和情、雅和俗等美学层面,显露出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
艺术特色
《文化苦旅》对拓宽散文的领域有一定的贡献。以往的散文往往只是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表述,内涵不够丰富。例如说理散文,大多情况下是对某一理论观点的阐发,内容上较为单薄;比如游记,往往是对风景、人物、风俗等方面的单纯描写,内涵上较为单一。《文化苦旅》的一个创新之处就是以散文的形式融入了众多的内容,在一篇散文中囊括了思想、文化、民俗等甚至更多方面,使散文内涵更加丰富。
语言平淡蕴藉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平淡蕴藉,这也是其创作特色之一。平淡自然是文学语言上的追求,梅尧臣就曾经说过“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雅”。《文化苦旅》如果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就充分体现了其平淡蕴藉的语言特色。
层次多重厚重
层次多而厚重是《文化苦旅》的另一创作特色。如其中的《西湖梦》,文中写景的地方不多,但却包含众多的历史内容。如果单从散文表面来看,可以起到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但是作者不仅仅是展现历史内容,而是想借此引发人们对其展开更深层的思考:西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意象,“西湖歌舞几时休”、断桥传说等使西湖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漂亮,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文华评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这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军事文艺研究所教授朱向前评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振金评
小青起初看这本书时,觉得它是散文,所以一定看不完。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真香现场”呀!
小青细细地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吸引,仿佛跟着余秋雨先生一起游览过我国的山水人文。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路到牌坊……透过作者的笔墨,不仅看到了风景还有厚重的历史,一点一滴仿佛都进入到小青的心底,梦魂萦绕、回味无穷。
什么是文化苦旅?苦旅是苦在历史的重压吗?是苦在历史的逝去吗?是苦在古人的远离吗?看看这本书,你心中或许就会有属于你自己的答案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