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行千里,莫忘根——《文化苦旅》赏析

今天,我来谈一谈品读《文化苦旅》的感受。有关这本文化经典的解读已有很多,我想从具体的几篇文章入手,来讲讲自己的收获。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中。当时翻起这本书,恰好看到了关于苏东坡的《黄州突围》,那是一篇对苏轼沧桑半生的概况与评价。在余秋雨先生精准细腻的描述下,我渐渐对苏东坡的生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了即使是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也曾有过命运的低谷、经历过人生的磨难。而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他即使身陷囹圄,也依然拥有一颗洒脱乐观的心。也许我们不能预测生活的意外,可我们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被贬黄州的时候,苏东坡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赤壁赋》,为自己、为整个华夏谱写了一首逆境中的凯旋之歌!

而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说,余秋雨先生在本书中体现的语言艺术也令人回味无穷。他大量采用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写情感。就像《黄州突围》中那段经典说的那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时间的车轮不停向前,《文化苦旅》这本经典也已陪伴三代中国人走过青春岁月。时代的变迁尽在眼底,正如书中所言,“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行千里,莫忘根。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文化苦旅》中获得一番自己的修行。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