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里,体会着一段又一段的路程,但这些路程,都只是逗号,完整的人生需要一点一点地去经历,方能明白它全部的意义。
路遥这部《人生》不算长,相对而言,它带着陕西作家一贯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结合的风格,跟柳青的风格一脉相承。《人生》发表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是路遥的成名作,曾获得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路遥的创作属于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无法归入诸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等任何一个文学流派,如此独立,却引发了文艺界乃至整个社会长盛不衰的关注和讨论。
这部中篇讲的是高中生高加林从民办教师被下,成为农民,和农村姑娘巧珍恋爱,然后进城成为县委大院的通讯干事,他又和同学黄亚萍陷入爱河,被怀恨在心,被举报他的工作是“走后门”,最后再次回到农村的故事。
这里面开头到全文结束,高加林的年龄不过二十四岁而已,所谓“人生”,也不过走了生命的四分之一,但高加林却经历了起起伏伏的不同的人生路程。在这些经历里,有不公、有肆意、有浮躁、也有渴望,每一段路,发生的事、遇到的人、所做的努力、产生的情绪,都不相同,每一段路,都伴随着不同的风景,而在这个过程中,高加林的青春也在磨砺中成长。
此时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发生变革的时期,思想观念、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我不喜欢高加林,但路遥亲切的叙述方式以及对理想女性巧珍的塑造是深深吸引着我的。而高加林的经历,也像是一期一会的电影,每一段都有崭新的体验,这些体验也有些普遍的人生意义。
首先,在没想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和往哪里走时,人容易盲目放纵。
高加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他一开始被下了教师的工作,他的情绪一直是愤怒的,他抱怨、痛恨,为什么像高明楼这样的人只为了一己之私,把这么不公平的事推到自己头上。所以他在家里颓唐了好久,又到土地上去蛮干,只为发泄,这个时候,他脑子里混乱、不安、迷茫,他没有想明白自己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所以,德顺爷和家人的安抚让他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但他还有不甘心,就给二叔写了信,但光脑子发热,没有行动,他根本没有把信寄出去,只是自己苦恼。
后来巧珍应景的安慰让他一下子失去了理智,他没有考虑好自己是否是真的喜欢巧珍,为了赌气,为了排解苦闷,他需要一个出口,那么和巧珍在一起,就成了他的选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一场错误的放纵。
其次,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时,人的欲望在不断地膨胀。
高加林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是不断升级的。从考虑能否和巧珍在一起,到考虑能否到更大的地方去发展,这接连的变化,他自己都应接不暇。而他内心的理智,也在不断让位于膨胀的欲望。
这是他在县城当通讯干事时候的思想状态。在工作中,表现优异,受到领导夸奖;在生活中,高中同学黄亚萍和他讨论国际局势、生态环境和文学,他感受到了他想要东西的轮廓。于是在黄亚萍迅疾的攻势下,他又沦陷了,相比巧珍,黄亚萍如阳春白雪般美好,又可以许他一个美好前程,他如何不动心?
最后,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坎坷挫折才是生活的本色。
其实,高加林也算是有自知之明的,当他被举报、只能发回本村当社员的时候,他就去和黄亚萍断了关系。他太明白,他和黄亚萍的恋爱,是建立在他作为一个公家正式工作人员的前提之下的,没了这个前提,黄亚萍跟他不会走得长远。
而高加林这个再度回到农村的变动,是冥冥之中的必然。在被遣返之前,他的工作、恋爱都太顺了,以至于他对生活的认识有了一个浮躁的改变,他认为他是可以到城市去的,他认为他自己有资格也有足够的机会,见识到更好的世界。
说是造化弄人,更不妨说是人生的历练。唯有磨掉稚嫩之气,高加林才能真正地踏实下来,而不是整天想着他的面子、里子和理想主义的路子。认识到生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走出人生困境。
高加林的故事其实远远没有结束,《人生》里的描绘不过是他长长人生中的一部分,在这一个时期里,他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离我们心目中优秀的、负责任的、踏实的男性,还有很长的距离。
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他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成长为新时代的沉稳而又让人赞赏的青年。高加林也是很多平平凡凡的我们的缩影。
而我们,也和高加林一样走在人生的某个段落里。在这个段落里,也会充满了不确定的选择、诱惑,或者自己也还是一团浆糊,还没有想好自己想要什么、要往哪里去,不过没关系,我们不一定非得事事力求完美,只要自己冷静下来,想好了,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自己能够承担这个选择带来的一切,那么人生的这段路已经十分精彩了。
成长的路上需要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或许艰难,或许曲折,但尽了自己百分百努力过后,回头望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原来,这就是个旅程中的小逗号,有趣,也充实。
没有一开始就想好的路,也没有注定要成就的事儿,喧嚣过后,向心而行,如此,就够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