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在不尽如人意的人生里,热情地活下去

在著名作家路遥墓前的方石上,刻着这样的一句悼词:“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这句话不仅仅非常恰当的表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文学人生,同时也涵盖了他的两部非常出色的作品,一部是让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而另一部,就是这本一经发表便轰动全国的中篇小说《人生》,它让路遥一举成名,也让很多人看到了那个曾经在爱与理想中不断挣扎的自己。
虽然名为《人生》,但实际上它并不似《平凡的世界》那般的鸿篇巨制,而是以一个十四万余字的故事,用一种最朴实的语言,来反映那个特殊时代中年轻一代的缩影。
人生二字或许是一个过于宏大的选题,却是对这个故事来说,再恰当不过的概括,因为它不仅讲述了知识青年高加林充满起伏和选择的人生,也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故事中的苦恼与欢乐都带着些许似曾相识的意味,而那些困惑着故事中的人们的爱情与理想,其实也曾出现在很多人的人生岔道口之中。
正如写在路遥《人生》开端、引用的著名小说家柳青的那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图片

每个看《人生》的人,看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所讲述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是一代人社会及生活的凝聚,但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其实也是展示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之中的,见微知著,从小人物的小细节中,表述大的主题和情怀。
可以说,从主人公高加林回到土地,再到离开土地和最终的回归,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爱情与理想的矛盾之上,以此来反映当时的青年一代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变幻的人生。
《人生》这部小说,对于喜新厌旧的男人,特别具有讽刺意义。
即使在现在来说,这样的案例人也不少。在一些男人眼中,女人和爱情,对事业来说,完全可以成为垫脚石。
当时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通过读书,离开了农村,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当民办老师,结果被顶替,只能去种地。这个时候碰到本村的姑娘刘巧珍,人长的漂亮又好,虽然不识字,可对他一见倾心。高加林也挺有好感,但通过机会,他又到了县城去工作,碰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她同样也对高加林有所爱慕。在高加林眼里,她跟刘巧珍一对比,更是符合他的爱情标准,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并拒绝了刘巧珍。
刘巧珍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心里对他的心意却不变。
高加林在县城的工作刚刚有所稳定,却有被人举报而丢失,高加林失意的回到农村,以为会被村里人看笑话,结果村里人都很安慰他。而且刘巧珍虽然已经结婚,还帮着他去给他安排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高加林此时真是百感交集,从德顺爷爷那里得到人生的无奈和真谛,放声大哭。
人生啊,无论命运安排什么,接受也得接受,不得接受也得接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几步就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轨迹。
这几句话,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各人听这句话时,都知道自家的事。

图片

爱情与理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常常会以一种“对立”的立场出现,总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要在这道选择题之间择其一。
著名音乐人、制作人高晓松对于女儿恋爱观的一种态度,曾经高晓松给女儿的信中,一句“愿你一生纯良,不舍爱与自由”,走进了很多人的心里,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这样一句平平淡淡、岁月静好的话,却是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爱情及婚姻的美好祈愿和期待,可是“爱与自由”和理想之间的关系,注定是相违背的吗?
在一次节目中,汪涵问过高晓松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家闺女长大了,学校里有好多男生追她,你怎么办?”
高晓松十分洒脱地回答说,那跟他没关系,但是会告诉女儿“挑好的”。
至于什么样的是好的,高晓松的答案却让我禁不住再三思量:
“什么叫好的,就是目的性太强的男生,要奋斗、有理想的都不要找,这种男生不是好老公,他应该娶他的理想,娶他那目标。就嫁给那种快乐的、有幸福感的、能随遇而安的,因为境遇你永远不知道,比尔盖茨虽然成功了,但是为了成功,这么多年,他不能给你快乐和幸福。”
这个回答曾引起过很多的议论,议论的点无非就是婚姻观念以及经济能力的那些问题,然而却将爱情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推向了一个浪口。
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的爱情因理想止步,与黄亚萍之间的爱情也曾是因为理想而开始。

图片

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说过这样的话: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这段话,放到《人生》里也是一样的适用。
高加林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角色的来回转换中,
民办小学教师被顶替的痛苦,
遇到刘巧珍的幸福,
回到县城工作的幸福,
遇到黄亚萍的幸福,
在黄亚萍和刘巧珍之间徘徊的痛苦,
最后还是要回到农村的痛苦,
没有一个是永恒,有时很平展,有时却都在转折。

年轻时,人都有向上发展的想法,或者叫往上爬,并且禁不住诱惑。
当爱情和所谓的事业矛盾时,不少年轻人的选择是牺牲爱情,虽然有些成功了。
事业成功后,还有机会,就回头补偿,破镜重圆。
如果事业失败,那就一切都不提了,只能咬牙,争取爬起来。
因为抛弃了爱情,你也成为了负心人,这样的结果,在人们眼中都是活该。
既然这样,就不要奢望你败的时候,别人还在等你。
就像刘巧珍一样,她也很难。
生活,不是小说,不是每对年轻人,都能有情人终成眷侣。
当爱情成了理想之路上的绊脚石,当理想变成造成爱情悲剧的关键因素,黄粱一梦初醒,最初的美好却再也无法寻回了。

图片

高加林的人生很富有戏剧性,生活喜欢把他高高抛起来,再狠狠地摔下去,每一次,都让他措手不及。面对命运的捉弄,他始终不曾低头。但最终,历尽艰辛后,他的人生仍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
高加林是改革开放初期一代青年的缩影。在80年代初,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都经历了巨大变迁。在这种大背景下,为理想奋斗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而高加林这个人物,就是在这种思潮下诞生的经典文学形象。故事的结尾,高加林又回到高家村,从表面看他是失败者,可实际上他虽败犹荣,因为他曾经为梦想苦苦奋斗过!
在创作谈中,路遥说:“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绝不能否定在高加林身上的一切。”

图片

高加林身上,有着路遥本人的影子。路遥生于陕北农村,他不甘心当一辈子农民,于是拿起笔,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路遥写作的目的,和高加林一样,就是为了能出人头地。文学是他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跳板,他想用写作,为自己的人生开创新路。

1972年,短短一年内,路遥创作诗歌五十余首,并有多首诗歌见报。路遥由此成为延安当地名人。之后,他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真正地跳出“农门”,成为了城里人。此后,路遥全身心扑在写作上,为了写作废寝忘食。

在艰苦的文学创作中,路遥逐渐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作家不能仅仅取悦当代读者,而是要肩负历史责任感,要能写出与时代紧密结合、且具有文学价值的艺术作品。

正是怀着这种创作理念,28岁时,路遥写出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小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32岁时,他仅用21天时间,就写出《人生》,并一举成名。《人生》文笔真挚,感情充沛,思想深刻,曾激励过几代中国青年。直到今天,它仍是很多人的枕边书。同时,这部小说也奠定了路遥国内文坛的的地位。路遥一直在用生命书写,一旦投入写作,他就会陷入痴迷状态。常年伏案写作,让他身体越来越差。1992年,他因肝硬化逝世,年仅42岁。

高加林的人生,是路遥本人奋斗史的浓缩。《人生》里有句话:“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高加林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但其实,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今天,无数青年漂泊在北上广深,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变命运,他们不正是当代的“高加林”吗?《人生》能感动读者,关键就在于,它朴实无华,寓意深刻。高加林的坎坷人生,本身就是对自身命运的抗争。在他身上,有底层奋斗者的身影。这正是小说能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根本原因。

图片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而追求梦想,是路遥所有作品的主题。路遥是农民的儿子,他深爱着黄土高原,和养育他的父老乡亲。路遥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激励着无数人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年,路遥去世已27年,但他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怀抱梦想的人,从不惧怕命运的打击。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路遥的和他的《人生》,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加油站”。人生匆匆几十载,只要努力过、奋斗过,无论结局如何,都不负韶华,不枉此生。

网站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
本文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474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3日 下午10:07
下一篇 2022年6月23日 下午10: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