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自选集》勇气证明信仰

   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这个事实以后,信仰如何可能?这始终是困扰着现代关注 灵魂生活的人们的一个难题。德裔美国哲学家蒂利希的《存在的勇气》(1952)一书便试图解 开这个难题。他的方法是改变以往用信仰解释勇气的思路,而用勇气来解释信仰。我把他的 新思路概括成一句最直白的话,便是: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并不证明有勇气,相反,有精神追 求的勇气却证明了有信仰。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一个人被信仰问题困扰–这当然只能发生 在有精神追求的勇气的人身上–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了。

  蒂利希从分析现代人的焦虑着手。他所说的焦虑指存在性焦虑,而非精神分析学家们所津津 乐道的那种病理性焦虑。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物,这意味着人在自身中始终包含着非存在, 而焦虑就是意识到非存在的威胁时的状态。根据非存在威胁人的存在的方式,蒂利希把焦虑 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非存在威胁人的本体上的存在,表现为对死亡和命运的焦虑。此种焦虑 在古代末期占上风。二是非存在威胁人的道德上的存在,表现为对谴责和罪过的焦虑。此种 焦虑在中世纪末期占上风。三是非存在威胁人在精神上的存在,表现为对无意义和空虚的焦 虑。蒂利希认为,在现代占主导地位的焦虑即这一类型。

  如果说焦虑是自我面对非存在的威胁时的状态,那么,存在的勇气就是自我不顾非存在的威 胁而仍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勇气与焦虑是属于同一个自我的。现在的问题是,自我凭 借什么敢于“不顾”,它肯定自己的存在的力量从何而来?

  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主义的回答是,力量就来自自我,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自我是绝 对自由的,又是绝对孤独的,因而能够也只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肯定自己。蒂利希认为这个 回答站不住脚,因为人是有限存在物,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力量。这个力量必定另有来源,蒂 利希称之为“存在本身”。是“存在本身”在通过我们肯定着它自己,反过来说,也是我们 在通过自我肯定这一有勇气的行为肯定着“存在本身”之力,而“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这 个力”。在此意义上,存在的勇气即是信仰的表现,不过这个信仰不再是某种神学观念,而 是一种被“存在本身”的力量所支配时的状态了。蒂利希把这种信仰称做“绝对信仰”,并 认为它已经超越了关于上帝的有神论观点。

  乍看起来,蒂利希的整个论证相当枯燥且有玩弄逻辑之嫌。“存在本身”当然不包含一丝一 毫的非存在,否则就不成其为“存在本身”了。因此,惟有“存在本身”才具备对抗非存在 的绝对力量。也因此,这种绝对力量无非来自这个概念的绝对抽象性质罢了。我们甚至可以 把整个论证归结为一个简单的语言游戏:某物肯定自己的存在等于存在通过某物肯定自己。 然而,在这个语言游戏之下好像还是隐藏着一点真正的内容。

  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思想的传统是把人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即肉身生活和灵魂生活,两者 分别对应于人性中的动物性和神性。它们各有完全不同的来源,前者来自自然界,后者来自 超自然的世界–神界。不管人们给这个神界冠以什么名称,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还 是基督教的“上帝”,对它的信仰似乎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神界,只有自然界,人 的灵魂生活就失去了根据,对之便只能做出两种解释:或者是根本就不存在灵魂生活,人与 别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灵魂生活只是人的幻觉和误解;或者虽然有灵魂生活,但因为 没有来源而仅是自然界里的一种孤立的现象,所以人的一切精神追求都是徒劳而绝望的。这 正是近代以降随着基督教信仰崩溃而出现的情况。我们的确看到,一方面,在世俗化潮流的 席卷下,人们普遍对灵魂生活持冷漠的态度,另一方面,那些仍然重视灵魂生活的人则陷入 了空前的苦闷之中。

  蒂利希的用意无疑是要为后一种人打气。在他看来,现代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能到他们中去寻 找,怀疑乃至绝望正是信仰的现代形态。相反,盲信与冷漠一样,同属精神上的自弃,是没 有信仰的表现。一个人为无意义而焦虑,他的灵魂的渴望并不因为丧失了神界的支持而平息 ,反而更加炽烈,这只能说明存在着某种力量,那种力量比关于上帝的神学观念更加强大, 更加根本,因而并不因为上帝观念的解体而动摇,是那种力量支配了他。所以,蒂利希说: “把无意义接受下来,这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行为,这是一种信仰行为。”把信仰解释为灵魂 的一种状态,而非头脑里的一种观念,这是蒂利希的最发人深省的提示。事实上,灵魂状态 是最原初的信仰现象,一切宗教观念包括上帝观念都是由之派生的,是这个原初现象的词不 达意的自我表达。

  当然,同样的责备也适用于蒂利希所使用的“存在本身”这个概念。诚如他自己所说,本体 论只能用类比的方式说话,因而永远是词不达意的。所有这类概念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即 宇宙必定具有某种精神本质,而不是一个完全盲目的过程。我们无法否认,古往今来,以那 些最优秀的分子为代表,在人类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精神性的渴望和追求。人身上发动这种渴 望和追求的那个核心显然不是肉体,也不是以求知为鹄的的理智,我们只能称之为灵魂。我 在此意义上相信灵魂的存在。进化论最多只能解释人的肉体和理智的起源,却无法解释灵魂 的起源。即使人类精神在宇宙过程中只有极短暂的存在,它也不可能没有来源。因此,关于 宇宙精神本质的假设是惟一的选择。这一假设永远不能证实,但也永远不能证伪。正因为如 此,信仰总是一种冒险。也许,与那些世界征服者相比,精神探索者们是一些更大的冒险家 ,因为他们想得到的是比世界更宝贵更持久的东西。

  199810 

网站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
本文地址:https://yuxinyouhuan.com/4601.html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下午9:09
下一篇 2022年6月18日 下午9:10

相关推荐

  • 《周国平自选集》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周国平

       在上海出差,天天挤车,至今心有余悸。朋友说,住在上海,就得学会挤车。我 怕不是这块料。即使恰好停在面前,我也常常上不了车,刹那间被人浪冲到了一边。万般无 奈时,我只好退避三舍…

  • 《周国平自选集》“沉默学”导言

       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马其顿王理发,问他喜欢什么发型,马其顿王答道: “沉默型。”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素来怕听人唠叨,尤其是有学问的唠叨。遇见那些满腹才学关不住的大 才子,…

  • 《周国平自选集》爱与孤独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 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 快乐。所以,前提是…

  • 《周国平自选集》成功的真谛

       在通常意义上,成功指一个人凭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并且这成就获得了 社会的承认。成功的标志,说穿了,无非是名声、地位和金钱。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当然也是 好东西。世上有人淡泊…

  • 《周国平自选集》哲学

    我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 有的人喜欢用哲学语汇表达日常的体验,我喜欢用日常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 人们厌恶了大而无当的体系、言之无物的长文。 新鲜的感受有活泼的生命,硬…

  • 《周国平自选集》灵魂的在场

       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 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 的丧失,等等。因此,…

  • 《周国平自选集》艺术·技术·魔术,周国平

       艺术、技术、魔术,这是性爱的三种境界。   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恋爱中的男女,谁不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陶醉在诗的…

  • 《周国平自选集》真实

      真实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名誉,地位,财产,家庭 。但真实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惟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

  • 《周国平自选集》本质的男人

       我不善谈男人,正因为我是男人。男人的兴趣和观察总是放在女人身上的。男人 不由自主地把女人当作一个性别来评价,他从某个女人那里吃了甜头或苦头,就会迅速上升 到抽象的层面,说女性…

  • 《周国平自选集》孤独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 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