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说明他们充其量不过是乱世枭雄,也反过来证明,只有曹操才是天才的政治家,因为只有曹操才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采取了一种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政治策略。这是一种什么策略?曹操采用这一策略背后的玄机又是什么呢?《易中天品三国之深谋远虑》将为您讲述。
易中天:
在上一集我们讲了当时的乱世枭雄们对待皇帝的三种态度和做法,第一种是董卓的,叫做废立,就是把现任皇帝废掉然后再立一个皇帝;第二种是袁绍的,叫另立,就是在现任皇帝之外他另外再立一个皇帝,当然这个没有得逞,未遂;第三种是袁术的做法,叫自立,自己当皇帝,失败了,那么这三种态度和做法他们共同的问题是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相比较而言曹操就高明多了,曹操他不换皇帝,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曹操本人和曹操集团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 在《何去何从》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告诉我们,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说法是人家说曹操的,比方说诸葛亮就说过这个话,他的说法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意思一样的。也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话是曹操的敌人说他的,敌人的话不怎么靠得住吧!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人说过呢?有,谁呢?袁绍的谋士沮授,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说这个皇帝现在是个废物啊,这么一个废物你把他接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你是朝拜他呢还是不朝拜他呢?你是请示他呢还是不请示他呢?那你肯定要朝拜、要请示,我现在把他弄来以后大事小事我都要跟皇帝请示,皇帝万一意见和我们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是听他的呢还是不听他的呢?我听他的显得我们没分量,我不听他的我不又是违法吗?算了算了。袁绍怎么想呢?袁绍一想,这现任皇帝那是董卓扶起来的,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拉倒吧。那么这个事情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以后,立即就把自己的行辕腾了出来作为皇帝的行宫,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礼仪、礼节那是非常地到家,绝不像西北军阀那样子无法无天、吆三喝四。当年皇帝在从长安迁到洛阳的路上,每天他也是上朝的哩,就找一个农民的院儿,往当中一坐,大家都来行礼如仪。那些西北军的军阀、军官和士兵们都在农家院外面看着闹,啊,这皇帝上朝是这样的。这种事情到曹操这里是没有的,曹操完全按照汉官威仪、大汉王朝的礼仪中规中矩地来供奉这个皇帝,而且安排皇帝生活的时候做得非常地周到和细心,很像一个大管家的样子。最让皇帝感动的是什么呢?是曹操送来了大量急需的生活用品,你要知道这个皇帝他是个逃难的,他可能脸盆都没有,曹操把所有的这些东西都送来了,然后上了一份奏折,叫做《上杂物疏》。《上杂物疏》怎么说呢,说陛下,现在臣献上来的都是当年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御用的器皿,这些器皿臣的祖父和臣的父亲放在家里从来就没敢用过,那是先帝的恩德,我们是供奉在家里的,现在臣觉得应该还给皇上了。
这一手是做得非常漂亮的,我们知道做人情的诀窍在什么地方?做人情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在做人情,不要让对方觉得欠了你的。我们很多人不会做人情,钱也没少花,还老提醒人家,你看我送了你什么东西啊。那么在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是跟叫花子差不多,有人给他他就很感谢了,当然他还得摆个架子。那么其他的军阀有没有送东西的?有,叫做孝敬,但是你再孝敬那也是我孝敬的,这东西还是我的;曹操说这东西都不是我的,这东西本来就是皇上的,现在我是还给皇上,我是还东西,不是送东西。这样表面上看曹操一点人情都没有,皇帝用起来当之无愧、理直气壮,大家想想这是种什么样的心理感觉。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他不是糊涂人,他是明白人,他马上就明白了曹操的这样一份用心。当然这个时候我估计汉献帝是从好的方面去理解的,怎么理解的:大大的忠臣,这是天底下最难得的忠臣,看来我们汉家的这个国运恐怕是要仪仗曹某人了。这是我猜测的,我觉得这个猜测还是合逻辑的,他会产生这样一种感动和这样一种想法。
* 曹操的殷勤让汉献帝十分感动,他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这虽然是虚衔,但曹操得到了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做事情师出有名,在政治上大大地捞了一把,这让其他诸侯十分眼红。那么,当时实力强大的诸侯袁绍又是如何对待这件事情的呢?
袁绍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反应慢,我们将来讲官渡之战的时候我还要讲这一点,袁绍和曹操比他的反应总是晚半拍。曹操一抢先袁绍反应过来了,反应过来以后仗着他人多势众,他也提出来说他也要迎奉皇帝,他说皇帝不能住在洛阳,洛阳已经被董卓毁掉了;也不能住在许县,许县那个地方不好,地势很低,很潮湿,我们皇上住那儿不舒服,应该把他移到甄城来,就是移到袁绍的地盘来,准备和曹操共享这一张王牌。曹操听了以后肚子里好笑,我到手的肥肉说分一口给你,有这么好的事吗?嘴巴上不能这样说,于是曹操用皇帝的名义下一道诏书,一本正经地教训了袁绍一番,说袁绍啊,你确实兵多将广,你也确实实力雄厚,那么朕流离失所的时候怎么没见到你来勤王啊?怎么一天到晚看见你不是发展自己的势力,就是攻击别人啊?你对大汉王朝的忠心何在啊?袁绍也清楚这个东西就是曹操写的,那不会是皇帝写的,但是是皇帝的名义盖了皇帝的印发出来,只好写一封检讨书。你说这不是政治上他又吃了一亏吗?
实际上我们看,毛玠的建议和沮授的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毛玠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一条是尊奉天子,一条是发展实力;沮授的建议是什么呢,“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你仔细一咂摸,这两条建议的格调是不一样的,毛玠的建议比沮授的建议格调高得多,高在哪里呢?他是奉天子,不是挟天子,“奉”是尊奉,是维护;“挟”是挟持,是利用,这岂可同日而语啊!所以格调上曹操就高了一招。即便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曹操的想法和袁绍一样,或者说毛玠的意思和沮授一样,也是利用先任皇帝,那你先把这个牌拿到手,它在策略上也高了一招啊。王牌只有一张,谁抢先拿到手谁就是王,可惜袁绍不听。
不能。第一个,袁绍就不听他的。曹操当了大将军以后为了平衡,也知道袁绍这个人的实力很大,必须安抚一下,再说袁绍怎么说也是他小时候的哥们儿,于是建议皇帝任命袁绍做太尉。太尉是位居三公,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谁知道袁绍不干,跳起来了,什么,我袁绍做太尉,他曹操做大将军,那我上朝的时候站班排队我不是要排在他后边,哪有这个道理,曹操是什么玩意儿,曹操这个人我跟你们讲,他曹操这个人死了好几回了,都是我袁绍救他的,现在他倒爬到我头上来撒尿了,他想干什么!袁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难道想挟天子以令我吗?这是原文。袁绍这个话说得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你要知道当时就是大将军也好,什么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实说那都叫做徒有虚名,因为当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每个地方都是地方军阀在把持着的,朝廷的号令出去,反正这是叫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就是那感觉。大将军和小将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你的地盘有多大,你何必要争这口气呢?
但是曹操却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觉得这个时候还不能够和袁绍公开翻脸。于是曹操上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袁绍,你不就想当大将军吗?我让给你。最后,皇帝说,好,那就让袁绍当大将军,老实说这时候皇帝也实在是一个做不了什么主的人。袁绍当了大将军他才不闹了,其实袁绍得了一个什么?得了一个面子,一点实惠都没有得到,他现在虽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谁也指挥不了,包括曹操。袁绍是想指挥一下曹操的,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你现在不是在朝廷当中吗,你不是大权在握吗,你给我把两个人杀了,一个叫杨彪,一个叫孔融,给我杀了。袁绍和杨彪、孔融有过节,他想借刀杀人,曹操怎么会听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现在是收拾人心的时候,不是滥杀无辜的时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绍,他绝对不会扩大打击面,根本现在就不是杀人的时候,何况还是杀名人。即便曹操要杀杨彪和孔融,坦率地说曹操也是不喜欢杨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后也是被曹操杀掉的,但是要杀第一不是现在杀,第二也不是你袁绍让我杀我就杀,我什么时候想杀再杀。于是曹操一本正经地跟袁绍回一封信,袁兄啊,现在天下大乱,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这个时候我们执政,哪怕我们用最坦诚的心来对待大家恐怕大家还不相信我们呢,如果我们还随随便便地杀几个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们了吗!不能这样做。袁绍碰一鼻子灰,浑身气都不打一出来,没话说。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荀彧说,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这是最大的趋势,他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他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道德,他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将军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有人出来跟您作对那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小丑跳梁,成不了气候。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口号,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是要通过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这两个人的心思我们可以肯定,但不能说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这个时候的心思,我们只能说他是可能是赞成这个观点。但是这个说法它也给曹操戴了一个紧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胀自己的个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话,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话来给曹操戴了一个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时代了一个紧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没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据说被曹操谋杀,毛玠下了大狱,这是后话。
* 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建安元年的时候,还是想维护现任皇帝的。但小说《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迎奉天子后是要独揽大权,朝廷上的事情是先禀告曹操,再上报皇帝。《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内容和历史真实一样吗?历史上的曹操在这个时候有个人野心吗?
但是你要说曹操这个时候是一点个人野心都没有,这个恐怕也不实事求是。据一条不太可靠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当时有一个太史令,就是王朝的史官,叫做王立的,就老去跟汉献帝说,说天命是要更改的啊,我是历史学家啊,我懂历史,历史的规律就是什么呢?就是天命靡长,这个老天爷它不会总是喜欢某些人的,或者某个家族的,据我这个懂历史的人看呢,这个天命现在要由汉移到魏了,将来能够安天下的不是姓刘的是姓曹的了。老在说,结果曹操有一天就把他请到旁边,拉着他的手说,说我知道先生是一个忠臣,但是天道微妙,天机不可泄漏,还是少说一点吧。那么这条材料我认为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就有人说是魏要取代汉,我总觉得不太可靠,但是你说曹操这个时候一丁点这个心思都没有,恐怕也很难讲。总而言之,就是曹操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盘里面,自己位居三公以后,随着他的实力的强大,随着他敌人逐渐地消亡,他的野心也是开始在膨胀。估计曹操后来变得越来越专横,越来越跋扈,越来越霸道,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于是终于发生了衣带诏案件。
这个事情的案发时间是建安五年的正月,挑头的人就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据说董承从汉献帝手上接过了一个腰带,腰带里有一封密诏,密诏要他去杀了曹操。这个事情后来被曹操发现了以后,把董承这一伙全部杀了,刘备逃之夭夭,刘备据说也是参加了密谋的。那么这个事情,《三国演义》是大做了文章的,因为《三国演义》它是要反曹操的,逮住这个事情肯定是大做文章的,但是正史上只有寥寥几行字,而且也有历史学家提出质疑。那么我觉得至少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两个问题,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形同虚设的皇帝他还是管用的,当时这些人要做什么事情他都要打皇帝的旗号,在朝的像曹操这样的人他就逼着皇帝下达对自己有利的诏书,那些反对曹操的人只好宣称自己有皇帝的密诏,反正曹操手上拿的是公开的诏书,反对派手上拿的是秘密的诏书,每个人都说我得到了皇帝的授权,可见皇帝还是有用的。第二个说明了曹操这个时候野心开始膨胀,对皇帝的侍奉和尊崇已经开始变得言不由衷。
其实在我看来,奉天子和挟天子在曹操这里不矛盾,而且曹操还得到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利用这面旗帜,或者说利用这张王牌来最大限度地广纳人才,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全国招贤。而当时国内的人才基本上都愿意到许都去,因为毕竟到许都去说起来是在中央做事情,它至少第一个有面子,第二个比较名正言顺。结果是什么样呢?是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做了一笔大大合算的买卖。现在我们知道曹操把现任皇帝弄到他的地盘上以后,他就获得了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他的本钱翻倍地增长。于是,他一支手高高地举起维护王室、保卫皇帝这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另一只手从背后悄悄地拔出了刀子,而且出手极快,他要用这把刀荡平四海、一统九州,实现他九合诸侯、统一中国的理想。那么曹操他顺利吗?请看下集——鬼使神差。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