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智者云集的时代,对于各路诸侯来说,高明的谋士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刘备时来运转,走上成功之路;然而,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去世开始走下坡路,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他的去世对曹操集团有那么大的影响?《易中天品三国》之“天生奇才”将为您讲述。
公元207年,一直不走运的刘备终于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取得了用武之地,刘备不但有了自己的地盘,而且地盘还越来越大,最后和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局面。而曹操集团却开始走下坡路,这个一个人的去世有关。诸葛亮出山后,刘备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这不难理解,但为什么曹操集团中一个人的英年早逝竟然会使曹、刘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使曹操实现统一中国的理想变得困难起来?这个人是谁?他对曹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天生奇才”。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青梅煮酒,讲到刘备这个人有英雄之志,有英雄之气,有英雄之魂,有英雄之义,可就是没有英雄之地。也就是说他没有一个根据地,他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那至少是一个打折扣的英雄,甚至可以说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个空头英雄,是个候补英雄。也许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曹操一念之差就把他给放了,放了以后刘备能不能成气候那就看他的运气了,刘备的运气如何?出奇地好。六年以后,也就是建安十二年,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这一年的七月,曹操重要的谋士郭嘉因病去世。第二件事情,就是也在这一年,诸葛亮走出了隆中,来到了刘备的身边。这一下子刘备时来运转,咸鱼翻身。有人会说你这是什么逻辑啊?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是刘备的运气,刘备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郭嘉碰巧在这一年死了,有关系吗?
是的,郭嘉对于曹操来说极为重要。我们看一看曹操的生平,他的事迹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是郭嘉来到他身边以后,到去世,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凯歌,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的北部,一直到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曹操征乌丸,大获全胜,彻底消灭了袁绍家族的力量。那么这个时候曹操志得意满,率兵南下,打荆州,打刘表,也很顺利。一直最后曹操打到江陵,又接管了刘表在江陵的舰船顺江而东来到赤壁,结果怎么样?遭到迎头痛击,曹操是碰了钉子了,船烧了,人撤了,这个时候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三国演义》的说法是众谋士默然,都很惭愧,都很郁闷。
那么这个故事在毛宗岗父子的批语里面就把曹操批得狗血喷头,毛宗岗父子怎么说呢?毛宗岗父子把这件事和曹操宛城之战哭典韦联系起来了,就是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举手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拿到了宛城,志得意满,然后忘乎所以,最后张绣突然反叛,杀得曹操措手不及,曹操的爱子,他的长子曹昂、他的侄子曹安民、他的爱将典韦都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了,那么战后曹操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来祭奠他的爱将典韦,那么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曹操祭奠典韦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说我儿子死了,我侄子死了,我都不心疼,我心疼典韦啊!这叫做哭典韦,前面讲的呢,哭郭嘉,毛批就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了,他说了一个什么话呢?他说:
“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典韦之哭所以感动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以做钱帛用,又可以做挺杖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哭典韦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是为了羞惭众谋士,意思是说曹操哭典韦是为了让其他的这些将士都给他卖命,曹操哭郭嘉是嘲笑你这些谋士都没有用。这段话当然说得是很漂亮,但问题是无的放矢,因为在这里毛批批的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是小说中的曹操,不是历史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可笑,历史上的曹操是祭奠过典韦,但是没有说我儿子死了、我侄子死了我都不在乎我就在乎典韦死了,而且赤壁之战曹操失利有多种原因,将来我们讲赤壁之战的时候我还要详细地向大家介绍,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是谋士失职造成的。而且在这次战争中曹操的谋士并没有失职,比方说刘备和孙权的这个联盟早就有人预见到了,谁,程昱,当时程昱就断定你打刘备刘备往江东跑,孙权肯定跟他联合,预见到了。还有,曹操占据了荆州以后准备顺江东下再去打孙权,也有人劝阻,谁,贾诩,贾诩劝他休兵,不要再往东打,采取怀柔政策把荆州这个地方治理好,江东地区可以不战而胜。曹操不听,才有这样一个失败,所以曹操的谋士在这次战争中是尽责的、是称职的,那么曹操有什么必要羞愧他们呢?没有。那好,既然曹操哭郭嘉不是为了羞愧他的那些谋士,那我们就要问,曹操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去读一下《三国志》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这个时候是仰天长叹,他是叹息,叹什么?叹自己命苦,我好容易有一个郭嘉,而且我好容易统一了中国北方,我眼看就要统一全中国了,郭嘉你怎么就走了呢?你怎么就离我而去了呢?我怎么这么命苦呢?如果郭嘉郭奉孝你还在,虽然我们也会遇到困难,也会遇到挫折,但是你一定能够帮助我走出困境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曹操有那么多谋士,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是因为郭嘉这个谋士很特别,郭嘉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特别在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郭嘉的特点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这个我们可以举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为例,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征乌丸。
这个就叫做料事如神啊!果然曹操的军队出发以后,刘备就建议刘表说我们现在趁虚而入,赶快打到许昌把皇上接到我们荆州来,就是襄阳,我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表说,啊,等等吧,看看吧,想想吧,他不动弹刘备是没有军队的,刘表不派兵刘备就没有办法。等到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乌丸干掉了以后,班师回朝的时候,刘表才来找刘备说哎呀,兄弟,这个事好像是,你看这个我错过一次机会了。唉,刘备拿这个不争气的宗室——都是他们刘家人嘛——没有办法,只好说,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啦,现在我们反正是一个战争年代,机会多得很,这个,只要下回咱不错过了就行了啊。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啊?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乌丸,十三年就来打刘表,曹操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打刘表的,八月份刘表就死了,他哪里有机会?没有机会。这就是郭嘉的料事如神。
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是什么呢?他是看透了人。他最早看透了袁绍,他知道袁绍成不了大气候,他投奔曹操;他后来看透了吕布,曹操征吕布的时候,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曹操准备撤兵,郭嘉要他打下去,把吕布灭掉了;他看透了孙策,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再讲;他看透了刘表,他几乎把曹操所有的敌人都看透了,而且他也看清了自己的主人。郭嘉去世以后,曹操上表朝廷要表彰郭嘉、奖励郭嘉,曹操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每次重大行动之前,我曹操往往决定不下来,都是郭嘉当机立断,所以平定天下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在每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之前都是郭嘉替曹操出谋划策,而且做出决定,那么郭嘉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把曹操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曹操是一个能够接受、采纳正确意见的人,如果是像袁绍那样刚愎自用、像袁绍那样嫉贤妒能、像袁绍那样犹豫不决、像袁绍那样自以为是,郭嘉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呢?你要知道郭嘉出的是险招啊。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的时候,孙策准备从南面袭击曹操,也是到许昌去抢皇帝,也是郭嘉断定他不会来。
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曹操集团是有两种意见的,一种意见主张杀了刘备,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杀刘备,郭嘉的态度记载在《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的注里面,裴松之并列了两种郭嘉的意见。第一种是《魏书》上说的,说曹操去找郭嘉,说现在大家都说刘备这个家伙那不是个什么善类,放在我这儿肯定是要给我惹是非的,要我杀了他,你觉得怎么样?郭嘉说,明公你手提三尺宝剑,起义兵,诛凶暴,你靠的是什么?诚信啊,你靠的是诚以待人才有今天,现在刘备一个英雄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我们如果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想呢?所以郭嘉说,不能随便杀:
“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请明公慎之。”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诸葛亮和郭嘉是三国史上非常难得的两个天才,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时候27岁,诸葛亮出山的时候26岁,而且一出来就表现得非常地成熟,对于时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个主张都能够实施;第二点,这两个人都审于量主,就是这两个人都会为自己选老板,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绍然后改换门庭去找曹操,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动等着刘备出来,而且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自己选老板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第三个呢,他们都谋功为高,他们对各自集团的贡献都非常之大;第四个呢,他们都忠心耿耿,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嘉也是这样,后来曹操回忆郭嘉说郭嘉这个人身体不好,看来这个年轻人是比较弱的,体格不太好,而且生活也不太检点,可能酗酒之类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38岁就去世了,他说郭嘉其实是知道自己的,他总说我身体不好,我不适合在南方生活,我如果到了南方我肯定要死,但是每次跟他讨论问题的时候他都说要打荆州,曹操说这是拼了命来为我立功啊,说我虽然现在给他讨了封、讨了赏、写了很多文章来表彰他,可是对于一个死了的人有什么用啊!郭嘉啊,奉孝啊,所以他才痛哭流涕地说:痛哉奉孝,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第五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与托以后世有关,诸葛亮这个没有问题,刘备是托孤的,白帝城托孤把刘禅托给了诸葛亮,而曹操自己说他也是准备自己百年之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没想到郭嘉先我而去。
奇怪的是,诸葛亮这个人在此之前一直隐居在隆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刘备对他的召唤。这就引起了我们的一个兴趣,我们很想知道,刘备身上究竟有什么东西让诸葛亮这个天才如此地看重呢?请看下集——慧眼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