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且之前就有人做过类似的战略分析。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篇作品呢?《易中天品三国》之“隆中对策”将为您讲述。
上一集讲到,刘备思贤若渴,真诚地来请诸葛亮,于是三顾茅庐成为一段千古佳话,而他们在草庐中的对话,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隆中对》。从古至今,学者们大多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非常推崇。可有人说,“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求职书,未免有纸上谈兵的嫌疑。那么诸葛亮究竟想在“隆中对”中表达什么呢? “隆中对”打动刘备的究竟是哪一点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分析隆中对策的奥妙之处,请看:《易中天品三国》之“隆中对策”。
这一集我们讲《隆中对》,什么是“隆中对”呢?所谓“隆中对”实际上是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的一次密谈,《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因屏人曰”,也就是把其他的闲杂人等,甚至我估计连关羽、张飞都离开了那个密室,只有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谈,刘备就提了一个问题,刘备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接下来的那么一段话也不是空话,这段话的意义在于说明情况,宣示决心,表达诚意,提出问题。什么情况呢?就是我“智术短浅,遂用猖獗”;什么决心呢?“志犹未已”;这样才提出了“君谓计将安出”,请足下说说看,我该怎么办呢?他这样一番心意,诸葛亮当然是理解的,也是同情的。而且诸葛亮也非常清楚地明白刘备提出的关键问题,“君谓计将安出”,不是说主上蒙尘,我们皇上现在日子不好过该怎么办,而是我刘备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一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成不了大事,该怎么办?所以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他回答他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当今天下的形势,他说当今天下的形势是什么呢?是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在隆中的对话中,诸葛亮开篇就给刘备吃了一个定心丸,指出了刘备当时的问题关键所在,就是刘备必须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这显示出了诸葛亮的务实精神,因为只有有了根据地才能谈得上恢复汉室。可是寄人篱下的刘备该把哪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呢?他有什么资本来获取自己的根据地呢?
下面的问题就是,刘备一直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要啥没啥的,也能弄一块?诸葛亮说能,为什么呢?他说你可以看看曹操嘛,他说: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个地方就是天准备送给你的,要不要啊?这是明知故问,刘备这个时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随便给他个地方他都得要,何况是荆州这个好地方还有不要的?所以不需要回答,这个设问是不需要回答的。
接着再往下讲,另外还有一个地方益州,来看看地图就知道,益州这个地方也很大,当时的益州包括什么呢?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的一部分,就是汉中,就是汉中、巴郡、蜀郡等等这些地方都在当时的益州这个范围之内,尤其是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这两个地方诸葛亮说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我们现在都知道成都平原那是天府之国,而且四面是山,当中一个平原,沃野千里,四季常青,物产丰富,易守难攻,而且当年高皇帝刘邦就是在汉中平原发迹的,他封的汉王嘛,所以诸葛亮说这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现在属于谁呢?蜀这个地方属于刘璋,汉中属于张鲁,这两个人都不行,都不是好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叫做“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都盼望着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去领导他们,那意思说这地方也是天准备送给你的。
* 可以想象,在当时很落魄的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心中一定是暗喜,认为自己兴复汉室的大业终于有望了。可是刘备是当时军阀中最弱的一个,不用说曹操、孙权的实力远远比他强,就连刘表、刘璋、张鲁实力也不如。那么,诸葛亮说得如此诱人,刘备难道没有自知之明吗?诸葛亮为刘备的指点迷津究竟可行吗?刘备凭借什么才能实现自己恢复汉室的梦想呢?
好了,这两个地方既然是天要送给你的,那不要白不要,他当然没有明说,我们也懂这个意思,我们就把它拿下。拿下了以后怎么样呢?诸葛亮说:以将军您的声望,“信义著于四海”;以将军您的身份,“帝室之胄”;再以将军您的号召力,“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这个身份,有这个名望,有这个号召力,你只要拿下这两个地方,就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然后我们在这个根据地里面一方面把内部的政治搞好,另一方面把外部的关系搞好,联合孙权,意思就是说,那你就有一个独立王国了,当然这个话也没有明说出来。有了这个独立王国怎么样呢?一旦天下有变,您就派一位上将军从荆州北上,取道宛城,进攻洛阳,将军自己从益州出发,取道秦川,进攻西安,那个时候天底下的老百姓还不拿着酒、拿着菜、拿着饭、拿着肉夹道欢迎将军您吗?叫做:
“天下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那么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因为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实现这个目标有一个前提,叫做“天下有变”,也就是说北方曹操那边要自己出乱子,要出问题,那么不出乱子,不出问题,天下无变呢?刘备没有问,诸葛亮也没说,为什么呢?用不着。刘备是什么人?潜龙,诸葛亮什么人?卧龙,两条龙在那儿说话,要说得那么清楚吗?要说得那么直白吗?要说得那么赤裸裸的吗?用不着嘛,心领神会。天下无变怎么办?天下无变咱就在荆州和益州待着呗,那么好两个地方,吃个七顿八顿的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诸葛亮给他做的这个规划是进可攻、退可守,最高纲领:实现帝业,当皇帝,统一中国;不行的话: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这是一个多好的设计,所以刘备非常高兴。这次谈话完了以后,大概就是诸葛亮就跟刘备走了,到了刘备军中,经常和刘备谈话,结果两个人情好日密,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关羽和张飞有意见了,关羽、张飞说这本来我们是哥仨啊,我们是食者同器、寝者同床,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怎么当中插了一个诸葛亮,而且我们哥哥对他好像就像老鼠爱大米,他有意见。于是刘备就做工作,说你们不要有意见,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原来不是老鼠爱大米,是鱼儿爱水,这样两个才没有意见。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也就是说荆州是可以拿下的,但要等到其主不能守,自己送上门来的时候;那送不上门呢?等着呗,你只能等。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只能巧取,不能豪夺。
* 诸葛亮的“隆中对”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在当时,一个身居小山村里的二十七岁的读书人,能正确地评估各派政治势力,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很早就预见到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更多的高明之处,而且像这样的战略分析,当时也有人提出过,那么谁具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
刘表终将失去荆州,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而且早在七年前,也就是建安五年,就有人预见到这一点,而且为孙权做了一个非常相似的战略规划,堪称东吴版或者孙权版的《隆中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是鲁肃。
而且鲁肃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投奔孙权以后,孙权也和他有过一次单独秘密谈话,叫做“合榻对饮”,什么叫做合榻对饮呢?就是把两个人的饭桌拼起来面对面地喝酒。喝酒的时候孙权也提出来一个问题,孙权说:“汉室倾危,四方云扰”,这个意思和刘备说的“汉室倾颓”是一样的,意思就说现在天下大乱了,我孙某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想有所作为,“思有桓文之功”,我也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一方,维护天子,跟曹操说的是一样的,足下既然看得起孙某,来帮助孙某,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呢?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就是说你现在应该牢牢守住你江东的地盘,等待北方发生事情。跟诸葛亮说天下有变是一模一样的,鲁肃说一旦北方出事,将军您就西进,先消灭黄祖——就是刘表的部将,守在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市那块地方——先讨伐黄祖,再消灭刘表,再进攻益州,把刘璋那个地方也拿下来,和曹操划江而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个时候你就称皇帝,然后再找机会北上统一中国。
* 在乱世的汉末,除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外,还有一个鲁肃版的“隆中对”,历史上的鲁肃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忠厚和迂腐,其实他也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鲁肃对当时时势的设想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把曹操看作是头号敌人,而且都认为曹操一时半会儿消灭不了,另外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两个版本的“隆中对”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鲁肃这个的“隆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所不同,虽然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但是鲁肃的三分和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样的,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都有孙权和曹操,另一方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刘备。这个不奇怪,因为鲁肃的“隆中对”是在建安五年提出来的,那个时候刘备还没搞清楚干什么呢,在哪儿呢。建安五年我们知道是官渡之战的那个年代,鲁肃怎么会想到把刘备算一份的;而诸葛亮是替刘备谋划,他怎么会把刘表算一份呢。而等到赤壁之战以后,甚至在赤壁之战之前,刘表去世以后,鲁肃就迅速调整了政策,就马上把三分天下的那一“分”从刘表换成了刘备。
“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