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集团众多的谋士中,有一个重要的谋士荀彧,他的地位相当于刘备集团的诸葛亮。二十年来,他为曹操看家护院,出谋划策,尽心尽力,最后,却神秘地死去。荀彧的死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说法,那么到底荀彧是怎么死的?他的死与曹操有关系吗?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进退失据。
在上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曹操在政治上步步为营,得寸进尺,攫取了当时帝国的最高权力,获得了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地位。而且由于他大权独揽,所以他比皇帝还要皇帝,甚至很多人都认为,曹操已经是有实无名的皇帝了。然而在此过程中,在一个关键的时刻,曹操却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是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士,也是曹操最为信任的人,在曹操多年的征战中,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尽力,然而却在曹操要封魏公、建魏国的时候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进退失据”。
易中天:
荀彧为什么要反对?为什么会反对?为什么荀彧的反对如此的重要?我们必须先来看一看荀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荀彧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曹操得到荀彧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吾之子房也”,就是曹操是把荀彧看作自己的张良的。在曹操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每到关键时刻都是荀彧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克敌制胜,一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使用的还是荀彧的战略部署,这是第一点。
第三点,荀彧有远见。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为自己能不能战胜袁绍而苦恼,是荀彧提出了曹操的四大优点和袁绍的四大弱点。
第四点,荀彧有担当。兴平元年,曹操刚刚得到兖州,代理了兖州牧,倾巢而出,率领全部的军队去征讨陶谦,这个时候曹操的两个老朋友,一个叫张邈,一个叫陈宫的,突然反叛曹操,联合吕布来打曹操。这个吕布的军队开过来以后,整个兖州这一州基本上都反了,都背叛了曹操,只剩下三座城池。而这个时候留守曹操大本营根据地的,就是荀彧和程昱,他们守在鄄城。荀彧马上意识到,这三座城池如果守不住,曹操如果在征徐州的时候又失败了,那么曹操就变成了丧家之犬,老窝都被人抄了。于是荀彧和称昱商量,请程昱出去安定了另外两座城池,自己和夏侯惇守在鄄城。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叫郭贡的,率领大军来打鄄城,提出一个要求要荀彧出来跟他见一面,荀彧马上说我去见他,而夏侯惇说你去不得,你是一州之镇守,你去了以后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呢?荀彧说没有关系的,为什么?因为郭贡和张邈平时没有来往,和吕布也没有什么关系,他突然带着军队过来说明他还没拿定主意,他是来探探虚实的,如果我们这儿虚他趁机捞一把,如果我们这儿实他可能就回去了。他说我还是去见他,于是荀彧一个人出城去见郭贡,神色自若,郭贡一看,知道鄄城拿不下,撤军。所以是荀彧和程昱在曹操刚刚可以说有一点成功的时候,帮曹操守住了他的根据地。
那么荀彧是这样的一个人,有智慧、有理想、有远见、有担当,所以曹操对他信任有加。何况荀彧这个人出身东汉名门之后,道德品质又好,人缘也好,名气也大。那么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跟曹操又是这么铁的一个关系,因此董昭在要提出让曹操晋封魏公、建立魏国这样一个建议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人就是荀彧。
董昭去向荀彧征求意见,实际上他的意思也不是征求意见,是什么呢?是希望荀彧挑头来做这件事,由荀彧领衔给皇帝上表章,这是他们希望的事情。但是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荀彧反对。荀彧是怎么反对的呢?荀彧对董昭说:曹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匡复汉室,维护国家,我们曹公秉持的是忠贞,坚守的是退让,他是一个忠臣啊,这是我们曹公高尚的道德品质。君子爱人以德,一个君子真正爱一个人,不是说给他增加这个官衔,增加名誉地位,而应该是帮助他完成自己的道德理想,保证他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这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情啊。既然我们曹公是如此的高尚,——他意思没有明说,那意思是——你们为什么要拉他下水呢?所以荀彧说了四个字:“不宜如此”,不好吧。
但是我们很清楚,封魏公、建魏国就是曹操想要的,所以董昭把这个话转达给曹操以后曹操非常生气,《三国志》的记载是“心不能平”,啊,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正好这个时候曹操要征孙权,于是曹操就上表朝廷,让尚书令荀彧到谯县劳军;等到荀彧来到军中的时候曹操趁机把他扣留起来,说请你来帮我做参谋,不要回去了,实际上就是解除了他尚书令的职务;然后荀彧走到寿春的时候,一病不起;又过了没多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岁。
*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在对待曹操封魏公的问题上荀彧采取了反对的态度,这让曹操很不舒服,找了一个借口把荀彧贬职,这位曾跟随曹操转战南北的一等一的谋士最终却神秘地死去。荀彧的死不仅是曹操集团的损失,也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他是怎么死的?他的死和曹操有关系吗?
首先一条,这个寿春逃出去的这个人说曹操要荀彧谋杀伏皇后,荀彧不肯,自杀,这肯定是谣言。为了说清楚它是谣言,我们把这个故事稍微讲一下,这个故事大概是怎么回事呢?说是建安五年,发生了董承衣带诏事件,这个大家可能还记得,就是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的衣带血诏要谋杀曹操,这个被曹操发现,把他们董承杀了。那么这个事情以后就说伏皇后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的父亲叫伏完,说皇帝非常的气愤,曹操怎么可以这样,说了曹操很多坏话,那么这封信伏完拿到手上以后就给荀彧看了,荀彧看了以后很反感,没有吭气儿。后来这封信被伏完的小舅子拿到,密封了以后交给曹操,这小舅子也靠不住啊看来是,交给曹操。荀彧得到了消息,就从许都赶到邺城去见曹操,然后跟曹操说,提出个建议,什么建议呢?让曹操把女儿嫁给皇帝做皇后。曹操说这个事情不可能吧,皇帝有皇后啊,再说我们曹家这个女儿怎么配得上呢。荀彧说现在这个皇后不灵的,这个皇后又没有生过儿子,性格又不好,她曾经写封信给他父亲辱骂丞相,话说得非常难听,我们可以趁机把她废了。曹操说:是这样的吗?是啊,她是写了封信啊。你知道这封信吗?知道啊。那你怎么不早说呀?荀彧说,说过了,我老早说过的。曹操说老早说过吗?这么大的事我能记不住吗?荀彧说,哦,对对对对,想起来了,想起来了,那个时候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绍打仗吗,荀彧害怕扰乱军心就没有报告嘛。那曹操说官渡之战以后呢,你怎么不报告?衣带诏案件是建安五年,荀彧去世是建安十七年,十二年的时间,你怎么讲得通呢?所以这个事情一看就是假的,这个故事,裴松之做注的时候就说:“虽在庸人,尤不至此”,就是最蠢的人也不会做出这么蠢的事情,荀彧怎么可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吕先生认为这个事情一定背后有真相,就是实际上是背后有一个,用他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天大的阴谋。这个阴谋皇帝、皇后可能都卷入了,就是冲着曹操来的,要怎么怎么样对付曹操,那么败露了以后曹操的办法就是拿皇后出气,把皇后整掉。这个阴谋因为太大了,它不能公开,这个真相绝对不能公开,必须捂着,所以随便胡乱找了个岔子,说皇后写了这么一封信。我怀疑这封信皇后就没写,是曹操编的,捏造出来的,陷害皇后的,遮掩真相的,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能说穿,所以皇帝也不能救皇后,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不明不白地把这个伏皇后杀了。为什么要捏造这封信呢?因为伏完已经死了,皇后的父亲已经死了,死无对证,皇后又是一个弱女子,所以这样一个弱女子就变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某些臭男人的替罪羊。大概真相应该是这个样子。
所以这种事情荀彧是不可能掺和进去的,荀彧怎么会掺和这种事情呢?因为荀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他的正派和正直在朝廷当中是有名的,众所皆知。所以这样的正派的人他不可能参与到这种阴谋诡计里面去,曹操也不会去找他,因为正派人搞阴谋诡计他不内行啊,而且搞这种阴谋诡计在曹操手底下有的是人,他干吗找荀彧呢。所以荀彧不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跟曹操翻脸,那么荀彧又为什么和曹操闹到了那种地步呢?
* 从易中天先生前面的分析来看,荀彧之死决不是因为不肯杀害负皇后而自杀,一定是另有隐情。荀彧是曹操阵营中最重要的谋士,曹操一直把荀彧视作自己的“张良”,而荀彧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对自己的期望,为曹操出谋划策,竭尽全力。但是后来两人确实闹翻了,荀彧最终忧郁而死,那么荀彧是因为什么和曹操翻脸的呢?曾经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呢?
我认为是政见分歧。人们都说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就像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一样,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一下的。就是关于谋士的这个定义,历史上的那些谋士一般的说,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是为他们的主人、君主服务,君主要做什么,他来出谋划策,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谋士。就像现在的律师一样,律师干什么的?为当事人服务,当事人要打官司,我帮你打赢,这是我做律师的职业道德,至于你这个官司是谁我是不管的,所以也有律师替黑社会辩护嘛,也有这样的律师,作为律师来说它作为一种职业来说也无可指责,要讲清楚,无可指责。谋士,他为他的君主出谋划策,不管这个君主做好事、做坏事他都出谋划策,就他职业而言也无可指责。但是在谋士和律师当中有一些人,极少数的一些人,他们是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线的。在刘备那边就是诸葛亮,在曹操这边就是荀彧,他们两个人是高于一般谋士之上的,由理想的人。
我们看荀彧当时给曹操提出的三大纲领: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这三大纲领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的都是必须坚守道德和正义,都强调这个。所以荀彧的三大纲领它不是策略,不是谋略,是理想,是纲领,说到底就是要维护汉室,维护大汉王朝。而且荀彧对曹操寄予厚望,他认为曹操有这个能力。曹操也有这个理想,因为董卓之乱的时候是曹操首倡义兵,关东联军的时候只有曹操和孙坚去打董卓,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乱世英雄,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这样一位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他决心要封魏公、建魏国的时候,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这个时候曹操和皇帝的关系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个独立公国,这个独立公国和大汉王朝的关系将是国与国的关系,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了,它是国与国的关系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与皇帝的关系。当然这里头还有一点微妙的地方,就是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宗主国,这个魏公国是这个宗主国册封的邦国,但是和郡县与中央的关系大不一样了。这个搞来搞去搞得不好它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个空架子,什么都没有,曹操举手之劳就能把大汉王朝灭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觉得曹操终其一生最后没有称皇帝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荀彧的在天之灵在看着他呢,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荀彧如果是我们当代人的话,他临死之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他确确实实是千万里在追寻着曹操,他二十多岁就来到曹操身边,一直干到五十岁,二十多年跟着曹操出生入死,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是到了最后两个人翻脸的时候,那个心也是够狠的。但是荀彧没有办法,他没有别的选择,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同志,因为在朝廷内部和朝廷外面,主张维护汉室的人都是反曹操的;拥戴曹操的人又差不多都是赞成曹操去封魏公、建魏国,甚至后来主张他当皇帝的;属于曹操阵营和曹操关系非常好,又反对曹操这样做的就他一个,所以他下面的那个歌应该也是很正常的:“我今生看来注定要独行,热情早已被你耗尽”,虽然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唯一。而此刻荀彧却只能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好在哪里?”他只能一遍遍地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追随你?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