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的晚年,接班人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曹彰、曹植、曹丕等人的夺嫡之争也异常激烈。为此,曹操甚至不惜采取非常手段,三兄弟之间为了太子之位也是勾心斗角、各显其能。那么曹操选择接班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太子之位究竟会花落谁家?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夺嫡之争。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孙权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随后又被封为魏王,此时的曹操一切待遇与皇帝无异,只不过无皇帝之名而已。这时,不少官吏都劝曹操自立为帝,曹操处于政治上的考虑没有这样做,他采取了听天由命的态度,但到手的权利却必须代代相传。
在这种情况下,立谁为王太子,也就是基业的继承人,成为很重要的问题了。而在曹操的众多儿子中间,最有希望继承曹操权利的,就是曹彰、曹植和曹丕。于是,为了太子之位,他们凭借各自优势,开始了明争暗夺的斗争。那么,曹彰、曹植和曹丕究竟谁会最终胜出呢?这胜出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夺嫡之争”。
到了曹操的晚年,接班人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曹操要选择一个继承他的权力和职位的人,选谁呢?据不完全统计,曹操有十五个老婆,二十五个儿子,这还是查得到的。在这二十五个儿子当中,原本最有希望接班的是长子曹昂,长子嘛;但是,他在建安二年,在征张绣的战争中牺牲了。曹操还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孩子,曹冲,就是称象的那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去世了,病故。当时曹操哭得是死去活来,这个时候曹丕就上前安慰父亲,曹操当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冲儿死了是我的不幸,是你们这些人的幸运,因为你们这些人就有希望当太子了。
还有一次曹操问他的几个儿子,说你们都有些什么志向?曹彰说:“好为将”,说我这个人就想当一个将军。曹操说,那你当一个将军又怎么样呢?曹彰说,当将军怎么样,披坚执锐,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赏罚分明。曹操说,好好好,那你就当将军吧。《三国志·曹彰传》的记载是:“太祖大笑”,笑了。而在我看来,立曹彰为储的念头也就一笑了之了。
* 通过刚才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操很清楚他要选的接班人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军事家,而曹彰作为一个将才,征四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治国的话,曹操就很不放心了,于是曹操的太子人选范围就缩小到曹植和曹丕。在这二者之间,很多人都认为曹操首先选的是曹植。那么,曹操为什么要首选曹植呢?
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曹植有才。曹植确实是有才,曹植小时候就很能写文章,很能写辞赋。据说有一天,曹植很小的时候,曹操读到曹植的文章,就问曹植,这个文章写那么漂亮,是不是人家帮你写的?曹植马上跪下来说,发言为诗,下笔成章,文章就是要自己写,为什么要别人写啊?那不相信父亲可以考我嘛,我当场写。确实很有才。曹操也确实很喜欢曹植,这个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我认为,恰恰因为曹操喜欢曹植,反倒证明了曹植不可能被选为太子,此话怎讲?
我们要弄清楚古人立储的原则。因为我们知道,在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的世袭制,君主是要世袭的,传给儿子或者是兄弟。那么选谁?有四个选项,叫做:立嫡、立长、立贤、立爱。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代的君王,或者类似于君王君主吧,曹操这样的,他们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只有妻才是正室,才可以和丈夫相匹配。所以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选接班人的时候首先要从妻的儿子当中去选,这叫做“立嫡”。那么如果有好多嫡子,都是正妻生的,选谁呢?选年纪最大的,这叫做“立长”。甚至没有嫡子,都是庶子,你也要立长。这叫做立子以嫡,或者立子以长,不以贤,就是不是看谁才能最好。那么如果这两条原则你不能遵守,退一步,“立贤”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你选了一个最能干的,还是对大家有好处的,这个社会舆论或者是其他的人都还能够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立爱”,就是你喜欢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儿子,这是最不能接受的。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本想立的太子是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满朝反对,最后还是立了吕后生的刘盈嘛,就是刘邦那么牛的人,他也拗不过这个东西。所以你立曹植有立爱的嫌疑。当然有人说了,曹操这个人,他也不按常理出牌,是吧,也讲不清楚。对,没错,但是曹操也还没有到讲不清楚到硬要和这条原则对着干的地步,这是第一点。
* 曹操选接班人,首先是选一个搞政治的人,其次还需要政治上必须可靠。因为只有选一个政治可靠的人,曹操的家业才能够传承下去。曹植无疑是有才的,但最终由于性格上的原因而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公元217年,曹丕终于被正式立为太子,那么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分析曹丕的当选呢?
第二个原因,文武双全。人家都知道说曹植有才,不知道曹丕也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我们去读《三国志》的这三个人的传,你就会发现,曹彰的才能主要在军事,是个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在文学,是文才;而曹丕是两方面都有。从文的角度来讲,曹丕是建安时代“三曹”之一,曹操、曹植、曹丕,三大诗人嘛。虽然他的诗比曹操、曹植相对而言写得差一点,但是他是中国第一个写七言诗的人,另外他有文艺理论,曹丕的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还是文艺理论家。而且武功很好,他从小骑马、射箭,功夫是相当了得的。他有一天和一个叫邓展的将军讨论剑术,讲着讲着邓展说,你说得是头头是道,曹丕说那我们比试比试嘛,顺手抓了一根甘蔗,——那时候甘蔗刚刚引进中国,还是贵族才能吃的东西,——抓起一跟甘蔗扔过去,然后自己再抓一根,说来,啪啪啪几下,把邓展打倒。全了,所以这也是原因啊。
第三个原因,就是曹丕身为长子。这前面我已经讲过了,长子又是嫡子,他这个地位是很高的。当时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见,我们在上一集讲到崔琰就是公开回答说立嫡以长,没有争议,其他人也写信给曹操说,这个原则不能破坏。最好玩的是贾诩,曹操去征求贾诩的意见,说你看,这两个儿子,我选谁好啊?……曹操说我问你呢,你怎么不说话啊?他说我在想事儿,在想事。曹操说,你想什么事儿啊?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袁绍和刘表共同犯了一个错误,选接班人的时候没有立嫡长子,立的都是幼子,结果败了,曹操马上就明白了。就是第三个原因。
*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为长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争中占有先天优势,但这些不足以撼动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后来曹丕在与曹植的暗中较量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又是如何帮助曹丕的呢?
* 刚才易中天先生讲到,曹丕当选为太子是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我们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宠爱,所以两个人的竞争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着曹操的各方面考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丕阵营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个原因,高人指点。曹丕和曹植在夺嫡的这个斗争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这边主要是三个人,一个叫丁仪,第二个叫丁廙,第三个人叫杨修;曹丕这边呢,一个,叫吴质。但是现在看起来,我们俗话说三个丑皮匠抵个诸葛亮,曹植这边丁仪、丁廙、杨修这三个丑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诸葛亮,他连吴质都抵不了。吴质怎么帮曹丕呢?给他定了两条,第一个叫做输诚,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达你的诚意;第二叫设疑,你要让你的父王怀疑他们。
你看,这就是吴质的帮,吴质看准了两条:第一条,曹操这个人虽然重才,但是更重情,所以你不要写漂亮文章,你哭。第二,曹操这个人多疑。他看准了这两条,曹丕就赢了。而那三个臭皮匠呢,净出馊主意。上一集我讲过,杨修是经常猜这个曹操提什么问题,预先写好答案的,他把这一招他也去教给曹植,也把答案写好了,曹操写个条子来,曹植就把答案交上去,想给曹操留下一个曹植才思敏捷这么一个好印象。谁知道这个杨修他没有把握住节奏,曹操那边的信刚送过来,他这边答案马上就交出去了。曹操拿来一看说,我这儿子再聪明也没这么快啊。结果露馅了,从此讨厌曹植。
据说,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情不自禁,抱住一个议郎叫做辛毗的,当时有一个议郎叫做辛毗,曹丕一把抱住他的脖子说:辛君啊辛君啊,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狐狸尾巴还是露出来了。
反倒是这个时候有两个女人非常了不起,表现得很理智、很冷静、很低调。一个是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我们以前讲过,当时手下的人就要卞夫人请客了,卞夫人很淡地说了一句,我没把儿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庆祝?还有一个女人就是辛毗的女儿叫做宪英的,辛毗回家以后就把这个事讲给宪英听,宪英叹了一口气说:唉,太子怎么能够这样呢!什么叫做太子?太子就是接替君王治理国家的人。接替君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君王去世啊,所以接替君王你要感到悲痛。治理国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担很重的担子,所以你应该感到畏惧。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以后,他的表现应该是悲痛和畏惧,而我们现在魏国的太子竟然是这样地欣喜若狂,我看魏国的国运长不了。了不起的女人。
而且,不幸被宪英言中了。曹丕在公元220年接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而且在当年就逼汉献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这就是魏文帝。然后在公元226年去世了,只当了六年皇帝。曹丕去世以后四十五年,魏国灭亡了。确实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当然魏国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说是因为曹丕那个时候得意忘形了一把,这个如果算原因的话也只能算一个次要原因。那么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在称帝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说起来很复杂,我简单地说,把它简单化一点,什么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为官。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儿子也做官,你的孙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总归有官做;而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就很难做到官,这个就叫做九品中正制。那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亲曹操实行的“唯才是举”这个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那么那个时候东汉末年已经形成士族,你像袁绍、杨修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为官的,它是一个政治势力。为了争取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