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侠义英雄的结束。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被杀,刘备集团不但痛失一员猛将,还永远地失去了荆州。那么,一个曾经威震华夏的虎将,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在刘备方面,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在上一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由于曹操和孙权两个集团暗中勾结,使关羽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境地,关羽只好从襄樊前线撤退,败走麦城。结果是关于被俘,然后被杀。
关羽之死,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遗憾。一个曾经是一等一的英雄,最终却是这样的下场。那么,在刘备集团当中,到底谁该为关羽的死负责任?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的死有没有责任?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败走麦城”。
我们知道,丢失荆州、关羽阵亡的前因是关羽攻打襄樊。如果关羽不攻打襄樊,那么吕蒙和孙权虽然早就有了夺回荆州、消灭关羽的这个想法,他是没有机会实施的。因此,我们要检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发动襄樊战争?我们先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不同意见。有不少史学家,包括我一再提到的张作耀先生在内,都认为是刘备和诸葛亮决定或者授意的。张先生的说法是,关羽在刘备、诸葛亮的授意下发动了襄樊战争,战争发动以后,刘备和诸葛亮又既没有配合行动,又没有配套措施,也没有给关羽增援,还没有给关羽派去强有力的辅佐人物,以至于导致了这一场战争的彻底失败。因此,刘备、诸葛亮难逃其咎,这是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呢,以何兹全先生为代表。何先生的说法是,关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没有和刘备、诸葛亮商讨,也就是说这是关羽的自作主张。
我个人倾向于赞成何先生的意见,因为我们在《三国志》上查不到刘备或者诸葛亮授意、授权或者命令关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记载。这么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刘备下的命令,或者说是诸葛亮向刘备的建议,应该是有记载的。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襄樊战争的发动是关羽的自作主张。但是,刘备听之任之,没有反对。因为刘备如果反对,也应该有记载;或者刘备根本就不同意、强烈反对,关羽就打不了这场战争。所以估计刘备的态度是听任,或者是默许,甚至是赞成,只能这么推测了。因此,刘备对此也应该负责任。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责任呢?没有,诸葛亮没有任何责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不是刘备集团军事行动的决策人。虽然诸葛亮现在已经担任了军师将军,但是这个军师将军和我们后世理解的那个军师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后世理解的军师就是摇着鹅毛扇,在旁边出谋划策。而诸葛亮的这个军师将军是什么时候当的呢?是刘备得到了成都以后,任命他为军师将军,实际上是升了一级。因为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现在升格为军师将军,任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因为刘备这个时候的正式职务是左将军,左将军他要开府,他有一个左将军府,这个府里面的事情由诸葛亮总理。并且在刘备外出的时候“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去打汉中,诸葛亮替刘备看家,守着成都,供应粮草、供应援军,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务。所以他没有责任。
第二个小问题,为什么要打襄樊?
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吕思勉先生的观点是认为这是配合刘备在汉中的行动。吕先生说:“逐利之兵,亦宜同时并出,首尾相应。故刘备之兵未还,关羽之师已起矣。”因为刘备在打汉中,所以关羽这边配合行动打襄樊,牵制曹操。这个说法呢,我有点疑问。所以我比较倾向于赞同另一种观点,那就是得寸进尺。刘备在汉中取得了胜利,称了汉中王,关羽当了前将军,这时候刘备集团觉得自己很了不得,那么再干一下。那汉中你看也没怎么打,曹操不也就走了吗?曹操也没那么可怕嘛,也没那么恐惧嘛。所以,关羽的这个得寸进尺,我们从好的方面、从肯定的方面讲,叫做乘胜前进、再接再厉;那说得不好听呢,就叫贪得无厌、自不量力。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打,该打也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叫必打,怎么叫必打呢?就是襄樊这个地方刘备集团迟早是要打的,因为襄樊是荆州的治所所在地,只有拿下襄樊才能全部地据有荆州;那么现在荆州几个重要的地方,江陵这个地方已经是刘备的了,襄樊还是曹操的,那么必须把它拿下,这叫做必打。第二就是能打,为什么能打呢?第一,前一年,南阳地区爆发了反对曹操的起义,说明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是不稳定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刘备刚刚在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士气正旺,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呢,就是孙权这个时候正在东边攻打合肥,可以和孙权的军事行动相呼应。这叫做能打。必打加能打等于该打,这是一派意见。
另一派意见仍然以何兹全先生为代表,何先生的说法是,关羽发动的襄樊战争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的一次军事冒险。为什么这样讲?有以下理由:第一,刘备刚刚取得了汉中,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稳定局势、休养生息、巩固成果,这个时候不宜有任何军事行动,要把脚跟站稳了再说,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关羽的这个行动不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设计,不是天下有变,也不是两路出兵。第三点呢,就是关羽的力量貌似强大,其实有限,其实没有人们说得想象得那么强大。水淹七军之后关羽降于禁、斩庞德,也就如此而已,再无进展。没有孙权在后面插一刀子的结果,何先生估计的结果是关羽退回江陵,江陵保得住,脑袋也保得住,但是拿不下襄樊。因此,何先生认为这场战争是不该打的。
现在我们可以对第一个大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襄樊战争是关羽自作主张发动的,刘备没有授意也没有授权,但同时也没有反对。第二,关羽发动襄樊战争的原因是胜利冲昏头脑,错误估计形势。第三点,关羽发动这场战争,时机不对,准备不足。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本人,他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好大喜功。
这个事情也有人有看法,说诸葛亮怎么这么滑头。其实也是冤枉了诸葛亮,这不叫滑头,这叫丞相之才。诸葛亮现在还不是丞相,但是已经表现出他作为一个丞相的才能。丞相的才能是什么呢?协调阴阳,也就是说要把集团内部或者朝廷内部君臣关系、同僚关系、上下级关系、隔壁左右所有的关系都把他摆好、摆平,大家团结起来做事情,这就是宰相要做的事情、丞相要做的事情。所以宰相肚里能撑船啊,他必须把各个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够容得下,把他团结起来,把关系协调好。诸葛亮就是有这个才能,丞相之才。
但是同时有个副作用,就是把关羽惯坏了。但这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责任,从刘备到诸葛亮到刘备集团其他人都是让着关羽、惯着关羽的。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然后封了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没有赵云。——所以,在正史上从来没有什么五虎上将,只有四虎上将,赵云一直是杂号将军。赵云是很委屈的,确实是很委屈的。——这个决定一做出来以后,诸葛亮马上意识到关羽不干,关羽肯定不干。刘备说这个事我知道,我自有办法。刘备有什么办法呢?刘备派了一个叫费诗的人去送委任状。这个费诗一到,关羽果然跳起来了:什么?我当前将军,黄忠当后将军?我大丈夫怎么能跟一个老兵站在一起啊?费诗说是啊是啊,费诗说:费诗的理解是这样的,王者用人不拘一格,汉王之所以要这样重赏和提拔黄汉升(黄忠),无非因为黄汉升刚刚立了一个大功啊。在汉王的内心深处,黄汉升怎么能和君侯您相提并论呢?君侯您是什么人?您和汉王,就是刘备了,名义上是两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啊,汉王的荣辱就是您的荣辱,汉王的成败就是您的成败,难道君侯您还想跟汉王讲讲价钱吗?反正我费诗呢也就是个当差送信的,我把这封信送到君侯面前,君侯不接受,费诗回去就是了,只希望君侯不要后悔。关羽想,唔,回来回来,我接受,接受。
那么这个费诗他在刘备集团是个敢说话的人,在刘备集团里面对待关羽算是敢摸老虎屁股了,他敢当面顶回去。但请大家注意,也是顺着毛在摸,摸得关羽很舒服。所以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惯坏了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任性,第二个特点叫天真。由于被惯坏了所以任性,由于是孩子所以天真。由于任性,所以他发动了襄樊战争;由于天真,所以他上了孙权、吕蒙、陆逊的当,被他们忽悠了。而又由于他既任性又天真,所以他处理不好很多关系,比方说敌我友的关系,关羽是处理不好的。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此前孙权曾经向关羽求婚,想让关羽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羽怎么样呢?“骂辱其使,不许婚。”《三国志》只有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说什么我虎女焉嫁犬子那是演义,但是“骂辱”两个字《三国志》的正文是有的。那么这个做得就不对了,谁都知道这种婚姻是政治婚姻,是出于政治集团的利益的联姻。孙权可以把妹妹嫁给刘备,你关羽怎么就不能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呢?孙权嫁了妹妹以后又把妹妹抢回去了,以后你翻脸了你也可以把女儿抢回来嘛。就算你不同意,你也可以不同意,你可以瞧不起孙权,你也可以痛恨孙权,你也可以不答应这门婚事,你不要骂人,开口就骂。而且对待部下也是这样的,我上一集讲到吕蒙的军队一到南郡,守公安、守江凌的两个人就投降了,为什么投降呢?就是关羽老骂他们嘛。而且关羽去打襄樊的时候,要这两个人供给粮草,这两个人可能办事也不太有力,何况关羽平时一贯瞧不起他们,而且关羽这样性格的人一旦瞧不起别人,那种蔑视是肯定明摆着写在脸上的,他不会遮掩的,谁都感觉得到的。结果这两个人供给不力,关羽就骂人了,说我回来收拾你们,等我拿下襄樊以后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这两个人一想,你关羽拿不拿得下襄樊还不一定,拿下了也是收拾我们,那我还不如投降算了。
那么,关羽督荆州是不是刘备用人不当呢?我觉得也不是。为什么?第一,此刻无人可选,你说不留关羽留谁?没人可留,确实没人可留。第二个呢,更重要的就是刘备的事业发展太快,组织准备不足,他没有想到自己那么轻易地就拿下了益州,拿下益州一去打汉中曹操又跑了,这个时候他完全来不及做任何的这种准备。在这个时候你想想看,他就是马上派人去荆州去把关羽换下来他也是来不及了。何况这个时候,刘备集团上上下下都陶醉在夺取益州的胜利之中,也是想不到关羽这样一位百战百胜的将军怎么会一败涂地,也是想不到的。所以,一个人也好,一个集团也好,火得太快也不是好事。
* 在谁都督荆州的问题上,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集团也的确是无人可选,关羽是担当此任的合适人选。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刘备并没有多少责任,而以关羽的能力镇守荆州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关羽依然是大意失去了荆州,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刘备增派援军前去支援,或许关羽就不会有如此之败。那么,在关羽被曹操和孙权包围之时,刘备为什么不派兵救援呢?如果有援军的话,关羽还会有如此惨痛的下场吗?易中天先生对此又是如此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