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获得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他出生在一个黄土高原双水村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
2、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肩负着为人子,为人兄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和担当:做队长时,他带领大家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3、淳朴厚道,至善至真
无论家庭多么“烂包”,他从未显露出对家庭的厌恶和嫌弃;由于他的善良和太为别人着想,他从来不敢正视与润叶的感情;乡村人情,捐资助学,古道热肠,能帮就帮,他从来就不乏扶危助困的精神。
读高中时,因为家庭条件差,“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一只鞋帮上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而且贫穷的孙少平买不起最次等的菜,吃的是最次等的非洲馍。恶劣的条件,出生的创伤使他自卑,但这也激发了他要自尊、自强的意识。
2、坚定、坚韧、坚强
他没有因家庭的贫困而抱怨,反而感激家人给他上学的机会,而且他利用所有的时间和机会读书、看报、学习,凭借坚韧的意志,他支撑起脆弱的自尊而不至于屈与人下。
3、有情、有义、有才
兄弟姊妹间血浓于水的互帮互助,和郝红梅间由于相似境遇的惺惺相惜,最后拒绝脱离苦难矿工生活、拒绝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回到矿区,回到惠英身边,都说明孙少平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男人。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修养,具有男孩子般率真洒脱的性格,不仅穿着打扮与别人不同,更是敢于冲破思想的藩篱,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
2、有思想,有主见。
高中时,孙少平由最初的佩服到逐渐交谈,到经常读到一些内部刊物,他们成了追求知识道路上的同路人。毕业时,田晓霞嘱咐孙少平不要放弃读书,当他在黄原县城的电影院门前碰见田晓霞时,变得更加自然和亲切。他们的爱情因精神上的共鸣和志趣相投而水到渠成,在孙少平的眼中,她就是他精神的导师。
只有小学文化,但识大体,不嫌贫爱富。不要任何彩礼,就准备嫁给孙少安。买结婚穿的衣服时,秀莲知道少安家的光景不好,自己只要最便宜的衣料,而给少安用好的布料,连店员都说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在孙少安的创业阶段,秀莲就是他的贤内助和坚强后盾。
2、 自私、没远见,保留着一些农村妇女的固有缺点。
她嫁给少安之后,早上吃饭,把稠的粥都盛给少安,从奶奶的篮子里拿白馍。生活境遇稍好后,要闹着分家等。但正是因为这样一位对公婆孝顺善良,以丈夫为天,为之全身心付出而又有小小自私习性的农村妇女,这部小说才更显真实动人。
该剧旁白代入感强,既具有鲜明的年代特色,镜头的切换配合旁白的解读,画外音在描绘时代背景的同时又增加了人物个性诠释。地域特色浓郁,细节精致讲究。该剧在服装、化妆、造型的细节要求近乎苛刻,凸显了浓郁的时代社会状态和普通民众家庭生活气息,高度还原了原著。该剧首播镜头画面恢弘,构图讲究,拍出了电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