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人生是个含泪的微笑!欧·亨利短篇小说赏读

欧·亨利简介
欧洲近代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欧·亨利便是其中的一位,最为擅长的作品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在他短短48岁的一生之中,创作近270篇的短篇小说和1部长篇小说,为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上的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有人说:“不知道怎么写,多读欧·亨利;不知道写什么,多读契诃夫。”
 

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

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

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

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2. 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

3.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4. 欧·亨利对恶具有同样的敏感,他把美国这个名利场上的把戏看得十分透彻,那些“丛林中的孩子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巧取豪夺,行的都“丛林法则”。

5. 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

短篇小说《二十年后》

欧亨利的作品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而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二十年以后》就是其中一篇,描写了鲍勃按二十年前约定好的时间、地点,去会见要好的朋友吉米的故事。

二十年的沧桑岁月,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辛酸,当他们见面时命运却让他们以警察与通缉犯的形式出现。

解读欧·亨利的作品需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 品读文章中的幽默

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幽默是贯穿始终的。他以沉郁的人生为基础,挥动着幽默之笔;而他的幽默之笔又别具一格地体现着他的沉郁人生。

《二十年以后》中的鲍勃执著地在冷风中等待二十年前的好友,结果却被已成为警察的好友吉米认出自己是通缉犯而最终被捕。当我们感慨鲍勃罪有应得的同时,却不能忽视鲍勃值得同情的地方:

鲍勃为了谋生,不得不只身前往吉凶难料的西部;为了生活得更好,设法获取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在获取财富的同时,他触犯了法律,”不得不东奔西跑”,承受负罪在逃的窘迫。尽管有被捕的危险,他依然信守诺言,如约前往去见好友。当他被捕时”微微地颤抖”,难掩内心的惊愕、恐慌、尴尬……

总之,在鲍勃身上作者并未浓墨重彩地表现他作为通缉犯的一面,而是让读者更深入地解读小人物的心灵。

欧·亨利描述小人物,展现他们的缺憾、弱点乃至弊端,但又在具体的展示过程中,深刻地剖析他们本质的善良与淳朴,真切曲折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层面,并将这复杂人性的成因与背景自然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读者能在”社会与人”的范畴内思考出更丰富的内涵。

《没有完的故事》,描写一位每周只挣五块钱的贫穷女工虽一时动摇,但终于拒绝了那个玩弄女性的阔佬儿的引诱。她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实感人地被表现出来。非但无损于主人公的美好形象,反而增加了读者对她的敬重。

再如《两个感恩节的绅士》,两位绅士,为了一个九年的默契和约定,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人间悲喜剧。可笑吗?委实可笑。但是在凄冷的人世间和残酷的社会中,普通小人物间的这种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文精神,能不使人笑声渐哑,终至感慨万千吗?

2. 思索回味无穷的结尾

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

《二十年以后》直到结尾我们才发现原来吉米早就如约前来。当他在昏暗的灯光下借着火柴的亮光认出自己的好友就是通缉犯时,在情与法的艰难抉择中,”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这样的结局让我们掩卷后又细细地回味。

又如在《麦琪的礼物》中,描述一对贫苦夫妻的爱情,当结尾夫妻俩各持均已无用的礼物时,黯然神伤……在善良崇高的人性与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的强烈对比中,读者一定会感受颇多。

总之,欧·亨利的小说以新颖独特的构思、诙谐幽默的语言、表面轻松而内里沉重的格调,表现出对人性的强烈关注,对生活的深切反思。它歌颂着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朴品格,幽默却不无苍凉的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