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是杰出的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以辛酸、幽默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19世纪美国的世态人情图。在欧·亨利的笔下,小人物的智慧与大社会的黑暗既共存又对立,赋予了小说结尾“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独特魅力。《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中那些极富戏剧性的故事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感触?
永恒的爱——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有感
热闹的圣诞节,一对贫穷而又幸福的夫妻。他们为了给对方一个最好的礼物,妻子德拉卖掉了漂亮的长头发,给丈夫吉姆买了一根金表的表链,吉姆却卖掉了金表为妻子买了一套梳子。两人相视,便互相了解了心意,而温暖的节日依旧。
他们是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的男女主人公,他们互相为对方牺牲,他们的爱,充满了浓情与温暖。
虽然这只是一些爱的碎片,但是还有很多很多的爱的故事在上演。作者欧·亨利用精湛的技巧,为主人公惨白的爱添上一抹柔和的粉红色。不管是怎么样的故事,热情、矜持、荒唐……故事中都牵挂着爱的影子,温暖你我的心灵。即使故事中挂着幽蓝的哀伤,咧着嘴哭着也是微微笑着。通过欧·亨利的笔触,我们找到了单纯的爱和特别的爱,开始了解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幸福的意义。
欧·亨利小说是独特的,它既没有莫泊桑的尖锐,也不似契科夫的悲惨,他的文章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像是嚼薄荷叶,一开始麻麻的,再接着,薄荷清甜的味道沁满全身,这就是爱的感觉。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欧·亨利的小说中,正表现了一种别样的爱,它不仅仅局限于花好月圆的喜剧,也不似呼天抢地的悲剧,它就是一种淡淡的混杂着快乐与忧伤的幸福。
最纯最真的爱——读《麦琪的礼物》有感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作品,里边包含了多个短篇小说,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名叫《麦琪的礼物》。
故事讲的是麦琪和丈夫吉姆都想给对方买圣诞礼物,可是他们却很穷。麦琪为了给丈夫的表配上一根表链,将自己美丽的长发卖了;而吉姆为了给妻子买一个精美的发饰,把自己的祖传金表卖掉了。最后两人出乎意料地得知,他们舍弃了自己最珍爱之物为对方准备的礼物,结果都用不上了。
这篇小说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还有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和场面等细节描写。故事赞美了夫妻之间最纯真的爱,尽管再穷,尽管互相买的礼物都没有用上,但是这份真挚的心意足以让两人十分感动和高兴。古代有个故事叫千里送鹅毛,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金钱非万能,爱情价更高。这对夫妻是聪明人,他们全都得到了对自己来说最为宝贵的东西。
有句话说得好,一切建立在金钱上的爱情都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现在有许多年轻人相亲时,第一次见面就问是否有房有车,家里有多少财产,把钱放到了第一位,可真的是有钱就幸福吗?希望社会上像麦琪和吉姆这样的人能多一些,再多一些,因为这样的爱情才是值得我们赞扬的,才是最纯真最美好的。
读《爱的牺牲》有感
最近,我看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这本书,其中《爱的牺牲》这个小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爱的牺牲,爱的牺牲……到底牺牲了什么?为什么要牺牲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这本书中的这个小故事。
乔是个极有绘画天赋的人,德丽雅则擅长搞音乐,这两个人一见倾心,继而结婚了。由于乔和德丽雅都在不错的老师门下学习,很快,本来就穷的他们俩没钱了。
乔去卖画,德丽雅则去给人上钢琴课,他俩都赚了不少钱,一切好像都在向好的一面发展。直到有一天,德丽雅的手被烫到了,这时,来了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两人其实是去一家洗衣作坊打工了,为了对方的理想……
主人公为了别人,奉献了自己心中最宝贵的东西,为了他人,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想想自己,总是喜欢斤斤计较,却经常抱怨同学小气,责怪别人对自己不够宽容,真的让我汗颜。知不足就改之,我该怎样改掉我的这个坏毛病呢?那就让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今后不要太小气,你大方,别人才会对你大方;对别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回报你;凡事多为别人着想,必要时牺牲点自己的利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知道你读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真正的杰作——读《最后一片藤叶》有感
一名年轻的艺术家琼珊因肺炎一病不起,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常春藤上的叶子只剩一片了,绝望的琼珊说过,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时,她也该死了。但是,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奇迹却发生了······
是贝尔曼,贝尔曼用他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零的藤叶”,让琼珊重拾生的希望,自己却因此患上肺炎,去世了。
读到这里时,我热泪盈眶,或许贝尔曼并不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但那“最后一片藤叶”,绝对是他的经典之作,他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别人,他的画里闪耀着温暖闪亮的光芒,这种光芒可以永恒地照亮着人们,带给人们永恒的希望。
同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和妈妈在饭店吃饭,我们留意到一个孤苦伶仃的乞丐在饭店门外蹲着,穿着一件十分单薄的衣服,瑟瑟发抖。我和妈妈就给他送去了一杯热牛奶,那位乞丐向我们点了点头,以示感谢。
虽然我们不能时时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但遇见能帮助的人还是要帮的,善良无处不在,在平凡的小事中也能体现出来,也许我们多一点善良,生活就能变好一点。
正如卢梭所讲“善良的行为使人变得高尚。”贝尔曼无私的举动救活了一条生命,使他自己的灵魂变得高尚,我们也要努力成为像贝尔曼那样大善、无私的人。
何罪之有?——读《警察和赞美诗》有感
欧·亨利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短篇小说家。早就听说他的文章无论是谋篇布局,语言运用还是各种表现手法,都是极具创造力的。上个礼拜,我有幸读到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我一口气读完了它,有许多篇小说让人过目不忘,《警察和赞美诗》就是其中一篇。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流浪汉苏贝为了进监狱过冬,屡次当着警察的面为非作歹的故事。他先是准备到饭店大吃一顿,再声明自己身无分文。但当他刚走进饭店时就被赶了出来,因为他的穿着太破了。第二次他打碎了玻璃,但警察并不认为他是打碎玻璃的人,因为他没有逃跑!第三次和第一次一样,虽然他大吃了一顿,但服务员并没有报警。第四次,他选择了调戏女性,但那位女士也没有报警。最后一次,他决定去偷伞,但伞的主人依然没有报警。这时他决定不去监狱了,他要悔改,但突然,一个警察将他抓了起来,没有任何原因。
《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优秀作品之一,这篇文章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讽刺,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不辨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并且揭露了美国司法制度的腐败、黑暗——警察作风不正派,对普通人的安危不管不问,却对一个过马路的上流社会人卑躬屈膝;一个人作恶时没有人搭理他,但他刚想洗心革面,就被人抓了起来。讽刺意味非常浓厚。
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十分精彩,它们的结尾大多出人意料,发人深省。我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
所谓的秉公执法——读《警察和赞美诗》有感
在这个读书节里,我和我们班的同学们共读了一本书——《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一拿到它,我便爱不释手。其中的《警察与赞美诗》,让我感触颇深。
故事讲的是流浪汉苏贝在冬天无处可住,便想用下流手段进入监狱,以度过严寒的冬天。他想尽办法为非作歹,试图让警察抓住他并将他送到“美丽的”监狱里:三个月不愁食宿,还能遮风挡雨。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开始他试图吃“霸王餐”入狱,结果失败。他又尝试了各种方法,结果每次警察都与他“擦肩而过”,被送入监狱似乎只是个幻想。然而,当他决心醒悟,当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时,警察却无故地将他逮捕并监禁三个月。
一口气读完这篇故事后,我被极大地震撼了,结尾是多么诙谐且震撼人心啊!当我正为苏贝的悔改而高兴时,他却被逮捕了!但在这之前,警察却一直不作为,极大地讽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不辨是非、颠倒黑白的状况。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本故事中警察这样的人。他们对人民、对老百姓毫不作为,却去阿谀奉承他们的上级。我记得曾经看过沈腾的小品《走过场》,沈腾扮演的郝建就是这种人,只搞形式主义,却不顾“王铁牛”的家庭。小品的结局是郝建被撤职,真是大快人心。
好在我们当今的中国社会,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目前全世界的疫情形势这么严重,任何松懈麻痹都会造成重大损失。那些不是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的,不作为的人,要么停职、要么撤职。欧·亨利笔下的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正逐渐从我们国家消失,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