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荐读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曾经饱受争议,其文学地位也曾遭遇颇多质疑,而今,一生写下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的欧·亨利以其情节生动、笔调幽默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美国现当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师之一。
他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道德的虚伪、贫富的悬殊、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讽刺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对下层“小人物”和普通人的灾难、疾苦寄予满腔的同情。
欧·亨利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卓越的艺术天赋使他创作的小说不仅内容多样,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技巧。他从自己丰富的生活库藏中提取素材,并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在作品中,但他并不会选取社会的重大题材,反而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从普通生活中选取平凡的素材,以小见大,宛如一只精巧的万花筒,从各个不同角度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内容,反映不平常的社会意义;同时,其作品擅长通过人物自身的生活、遭遇以及人物关系,冲突设计充分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
《最后一片叶子》写出两代人的友谊和命运,赞美了主人公热爱生活、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麦琪的礼物》写的是家庭琐事,从一对贫贱夫妻互赠圣诞节礼物的小事中展现小人物的人性美。《没有完的故事》从对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参加一次约会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贫困生活和悲剧命运。
欧·亨利短篇小说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其作品独特的结构艺术和情节的戏剧性是分不开的。
在资本主义的金钱世界里,贫困和失业是小人物的天生“伴侣”,悲剧常常在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中上演。作为受过美国幽默文学传统熏陶的作家,欧·亨利善于从“世人看得见的笑料”中看到“不为世人所见的眼泪”,以幽默的喜剧手法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从而增强作品的戏剧效果,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比如,在展现《麦琪的礼物》中的吉姆与德拉夫妇和《爱的牺牲》中的乔与德丽雅夫妇的生活时,他都抓住戏剧性的场面,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展开绘声绘形的描写,在文字深处充满着眼泪和辛酸。
另外,从总体布局方式看,欧·亨利常用灵活多变、波浪式的结构来展开故事情节。
《警察和赞美诗》中,流浪汉苏比为了躲避衣食无着、无家可归的冬天,一心想让警察将自己抓进监狱,六次“违法乱纪”。作者是如何安排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呢?苏比的六次活动(两次进饭馆,两次捣乱破坏秩序,一次调戏妇女,一次公开“偷伞”)似乎各不相关、散乱无章,实则紧紧联系,有起有伏,层层递进,都有着相同的目的——有意触犯刑律,但都未被惩罚。当他不想再做坏事,决心重新开始生活时候,却真的被捕了。由此可见欧·亨利作品情节结构之连绵起伏、迂回曲折,使读者在起伏的情节中跌宕,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欧·亨利的作品往往在结尾采用“突转”的方式,使故事情节异峰突起,引起人们的惊愕。评论家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当读者被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并顺着情节发展的线路思索,以为可以预知故事的结局时,作者却将笔锋一转,以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结束全篇,让人惊愕,惊愕之余再细细品味,却又不能不承认其合理性。试想一下,如果在苏比“灵魂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时结尾,这篇作品还有多少社会意义呢?正是这笔锋一转,引发了读者深沉的思考,资本主义制度与人性的对立、美国社会的悲剧才被巧妙地显示出来。《麦琪的礼物》中,夫妻俩要相互赠送礼物,为此各自把心爱的东西卖掉。《最后一片叶子》中的女画家望着窗外出现的“奇迹”——永不凋谢的落叶,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而老画家却离开了人间。欧·亨利许多作品的结尾都是使主人公的命运、愿望在不同的处境中朝着相反的方向急剧转变,定下了作品的全局性基调。欧·亨利式结尾的作用在于它照亮了人物心灵中的人情,他笔下的“小人物”生活贫困、穷愁潦倒,但是,他们并没有自甘沉沦,即使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下,也还是努力生活,不丧失人情,善良、贤惠、舍己为人,尽显人性之美。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有很多种版本,本文依据的是张经浩先生的译本《最后一片叶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11月版),该书收录了欧·亨利的58篇作品。下面笔者将选取一些典型片段来具体展现其作品所具有的鲜明的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
原文概述
诗人大卫先走上了左面的路。通过帮忙侯爵而认识了他美丽的侄女,被打动了心的大卫答应要娶她。在为这位女子与伯爵决斗时,却丧生在伯爵枪下。
大卫又走上了右面的路。他来到了一座毁灭了很多也成就了很多诗人的城市,很快地投入到写诗中。然而他遇上了预谋刺杀的伯爵,一位美丽的女伯爵利用他去送一封危险的信函,直到事情败露,诗人仍不肯接受那位美丽的女士会如此恶毒的事实,于是打扮成皇帝的模样按计划出城想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还是丧生在那伯爵的枪下。
大卫踏上了中间的路。他在家乡与伊冯娜步入婚姻的殿堂,过得幸福美满。可是大卫骨子里对写诗的追求的热情,悄悄地被激起并且越燃越旺。爱情步入婚姻后没能承受住生活的单调和诗人对浪漫情怀的渴望所带来的冲击,爱情之花再次走向凋零,最后自杀身亡。
三条不同的命运之路,最终都通向了毁灭。
——《命运之路》
微鉴赏
欧·亨利很少选择描写那些被广泛关注的重要社会题材,反而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最平常的内容进行创作,描写“小人物”和“小事情”。但是,他以自己敏锐的目光、非凡的智慧、深厚的写作功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将“小人物”和“小事情”写出了“大场面”和“大道理”。
大卫是有理想的诗人。他空有伟大的诗人梦,却忘记了现实的磨难。无论是婚姻还是爱情都没能挽住他生命的绳索,他还是走向了毁灭。三条路的终点都是死在枪下,大卫的人生宿命和悲情被阐述得淋漓尽致。人有理想固然是好事,但若是只懂苦苦追求梦想而脱离现实,违背自身的性格特点,纵使命运给你三次甚至更多次的选择,结局依然会是一样的。其实,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人生有多少梦想可以追求?又有多少梦想可以实现?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以喜写悲
原文摘录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迪莉亚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消说‘当你爱的时候’。”
——《爱的牺牲》
微赏鉴
这是一个十分温馨、感人的结尾,但读者却能从中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这也是欧·亨利想要达到的以喜写悲、悲喜交加的效果。
欧·亨利擅长借助看似好笑的事情展现背后的苦涩和眼泪,他常常选择从现实生活角度深入挖掘人性与现实的悲剧所带来的喜剧效果。于是,他笔下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爱人千方百计地牺牲自己,想要成全对方,但却事与愿违地变成了悲剧,而小说主人公的悲剧经历和结果中又带着作者幽默的调侃,也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喜剧色彩,令人忍俊不禁。
扫描上图二维码,体验神奇提分效果
景色描写
原文摘录
这块空气清新的小天地的景色很可比作一首田园诗。其主色是绿色,无论植物的颜色或者人工装饰的颜色主要都是这个色。
人行道间新冒出的草呈铜绿色,绿得不祥,使人想起那些夏秋时节来这里的无家可归的人。不知为什么,树上的嫩芽会使人想起吃四毛钱一餐的饭时,那道鱼上撒的东西。头上的天空是发暗的蓝绿色。眼前唯一绿得自然、真实的是那些新油漆过的长凳,其色调介于腌黄瓜与隔年买的很快发黑的雨衣之间。然而,在纽约生纽约长的编辑韦斯特布鲁克看来,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
——《各有所长的结局》
微赏鉴
景物描写是记叙类文章中常用的手法,它讲究特色,讲究有序,讲究与写人叙事的有机交融。这段写景文字确实很有味道。
它围绕着“绿色”展开,草是“铜绿色”,天空是“发暗的蓝绿色”,新油漆过的长凳是“色调介于腌黄瓜与隔年买的很快发黑的雨衣之间”的颜色。它先总说一句感觉“很可比作一首田园诗”,然后自下而上,从人行道上的草写到树上的嫩芽,再到天空,从自然的绿色写到人工的绿色——新油漆过的长凳,并且把绿得不自然与绿得自然的事物对照着写,给人留下很明晰的印象,最后再总收一笔——“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
欧·亨利总是借助于人的主观感受来描写客观的景色,让读者不自觉地调动生活的积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很可比作”“绿得不祥”“使人想起”“在……看来”之类的笔墨都可起到这一作用,使得笔下景物皆着我之色彩。
仔细品读欧·亨利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并引导学生借鉴应用于写作中,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人物描写
原文摘录
贝尔曼老头也能画画,就住在下面一楼。他已年过六旬,头像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森林神的,身子像小鬼的,胡须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鬈曲着从头顺身子往下垂。他作画没搞出个名堂来,挥舞了四十年的画笔,却连艺术女神的长衫边都没碰着。他一心要画出个惊人之作,但至今还没开笔。近些年来除了涂涂抹抹弄一张商业画或广告画,他什么也没搞,就靠给这一带请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当模特儿挣几个钱。他喝起杜松子酒来没有节制,还不停地叨念要搞的惊人之作。此外这个小个子老头像个凶神恶煞,谁软绵绵的就瞧不起谁,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画家的看家猛犬。
休易去时贝尔曼果然在楼下他那间又暗又邋遢的房间里,浑身杜松子酒气冲天。屋角里画架上绷着块白画布,就等画上惊人之作。但等了二十五年还是一笔未画。休易告诉他,乔安西在胡思乱想,把自己比作一片弱不禁风的藤叶,等到力气亏空,在这世界再也扒不住时,会飘落下来。
贝尔曼老头的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泪,但听到这般白痴似的胡想,他连鄙薄带挖苦地叫了一阵。
“什么话!”他嚷着,“看到混账藤叶子掉了就会想死,阳世上还真有这种蠢货?这种事还是头一回听说……你怎么让那种怪事钻到她脑瓜子里去啦?哎吆,乔安西那小家伙也可怜。”
——《最后一片叶子》
微赏鉴
人物描写贵在抓住特征。花甲之年的贝尔曼老头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虽然写了他的头、身子、胡须,但是他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因为作者用的是“像”,读者必须有对喻体的认识,才能对人物形成清晰的印象。这是以虚写实,避实就虚,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即便对喻体全无了解,“小个子”“鬈曲的长胡须”“流泪的红眼睛”还是让我们勾勒出了自己心中的贝尔曼。
人物描写旨在借形传神。“挥舞了四十年的画笔,却连艺术女神的长衫边都没碰着”,贝尔曼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住在又暗又邋遢的房间里;但是他的心中有梦——“一心要画出个惊人之作”,尽管等了二十五年还是一笔未画。在艰难的等待中,杜松子酒是他最好的伴侣,所以“酒气冲天”是他的常态。他有护犊之心,愿当“年轻画家的看家猛犬”,同情病中的乔安西。可见“凶神恶煞”是其表象,实际却有副菩萨心肠。
原文摘录
维维恩二十一岁上下,纯正典型的撒克逊人。头发金里透红,整整齐齐盘在头上,每根都有它独特的光泽, 每根的颜色都由浅渐深。雪白的皮肤与海水般深蓝的眼睛交相辉映。两只眼看什么都不慌不忙,使人想起美人鱼或者人迹罕至的深山小溪中的小精灵。体格结实而身材各部分匀称协调。从轮廓与肤色看,她显而易见是北方人,但她同时又显现出了热带地方人的一些特征:动作略显缓慢,神态从容不迫,似乎无忧无虑,连呼吸都分外节奏均匀。她使人感到她不愧是大自然的一件杰作,像一朵珍奇的花,像立于一群杂色鸽子中的一只美丽的纯净的鸽,叫人喜爱不已。
她上穿白色开胸衣,下系黑裙,这样独特的打扮既像是在饰演牧鹅姑娘,也像是在饰演公爵夫人。
——《“姑娘”》
微赏鉴
作者先调动读者的兴趣,给“她”定位为“纯正典型的撒克逊人”;然后精描细绘“她”的头发,色泽、形态,应有尽有,整体、部分,清晰可见;接着写到了皮肤、眼睛、体格,特别是以眼传神,凸显“她”的“不慌不忙”;再写“她”的北方人之表、热带地方人之里,以“从容不迫”的姿态与上文呼应;随后盛赞“她”是“大自然的一件杰作”“珍奇的花”“美丽的纯净的鸽”;最后写到了“她”的衣着——黑白配,抢眼,既朴实又高贵。
看来,肖像描写时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有议有论
原文摘录
“就是有了你这种人,才非设监狱和法院不可。你到这儿来是为抢别人的钱。你以为别人想剥你的皮,你就可以抢别人的钱吗?这可不行,先生。你不让别人发不义之财却自己要发不义之财,比换假钞的坏十倍。你在老家上教堂,装成正人君子,现在跑到芝加哥当强盗,想来个黑吃黑。你起心抢劫的那些家伙其实是靠对付像你今天这样也想占便宜的卑鄙小人,才有了条稳稳当当的生财之道。你怎会知道换假钞的人骗几个钱是因为家里老老小小还有一大帮人靠他活命!就是你们这些伪君子想不劳而获,就是你们搞得这个国家乌七八糟,卖彩票,开空头矿,做股票交易,窃听机密。没有了你们,这种事会绝迹。你想打劫的换假钞的人也许花了多年苦功才学到了这一行。他们每干一次都得拿自己的钱冒险,甚至得准备坐牢,掉脑袋。
你到这儿来骗他们靠着正派人的身份打掩护,仗了块自己店的漂亮招牌做幌子,堂堂正正,有恃无恐。要是他们拿了你的钱你可以叫警察,要是你拿了他们的钱,他们只好当了一身灰衣吃晚饭,哑巴吃黄连。我和塔克先生早看透了你的底细,这才跟着来,让你吃点苦头遭报应。你这猪狗不如的伪君子,这钱就算你贡献出来了。”
微赏鉴
欧·亨利的小说中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议论性文字,三言两语,画龙点睛。像这样成气候的议论文字并不多见。所以,值得一观。
这段文字本身的内容,确乎理直气壮,虽然个中颇多歪理邪说,但是理不直气却也壮,让人大开眼界。从中,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的很多方面:假钞肆虐,卖彩票,开空头矿,做股票交易,窃听机密,等等。对企图黑吃黑的默基逊的谴责——“就是你们这些伪君子想不劳而获,就是你们搞得这个国家乌七八糟”“你这猪狗不如的伪君子”,可谓义正词严;至于为做假钞业务的人所做的辩护,算得上是胡搅蛮缠,“你怎会知道换假钞的人骗几个钱是因为家里老老小小还有一大帮人靠他活命”“你想打劫的换假钞的人也许花了多年苦功才学到了这一行”。
但说这段话的人竟然是作恶多端的行骗老手杰夫·彼得斯,他说这段话的情境是杰夫·彼得斯和他的老搭档安迪塔克以手枪和默基逊的名声相威胁而豪夺了默基逊的2 000元——怎能不大跌眼镜?不目瞪口呆?就连彼得斯的搭档塔克也被弄得目瞪口呆,“在火车上好久没言语”。
足见其中的反讽意味之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