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是一部科普类作品,可它又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在貌不惊人的小动物身上,在法布尔悄无声息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精妙的技巧和深刻的思想。那些无处不在的“大小对比”,让《昆虫记》变得格外迷人,姑且让笔者引导各位领略一番。
小动物与大地位
以形态而论,昆虫实在是自然界的“小不点”,身长大都几厘米左右。即便最长的竹节虫,最大的纪录也不过六十多厘米,根本无法和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相提并论。因此,无论是法布尔的时代还是如今,昆虫的地位都不算太高。所以《昆虫记》的首要贡献,便是发现昆虫的意义,提升昆虫的地位。在法布尔眼里,昆虫是分解各种垃圾的能手,也是植物繁衍的重要媒介,更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他并没有将这些崇高意义付诸刻板艰涩的术语,而是用鲜活的画面和生动的描述让读者重新“看见”昆虫的真面目,感受昆虫的重要性。
小实验与大态度
相比一些我们熟悉的科学家,法布尔可谓“内外交困”。他生活条件普通,实验环境和设备只能因地制宜,非常简陋;他的研究也没有得到外界太多的支持和肯定,所以在书中我们常能见到他因为乡民们送来昆虫样本而激动不已。然而法布尔并未消沉,他的研究也没有因此而降低标准——相反,他抱着非常严谨的态度投入每一次的实验,仔细观察、反复比较、各方询问、不断反思。这是非常可贵的科学精神,只要拥有这种态度,他就能发现庸人和懒人所不能发现的宝藏!
小身材与大观察
昆虫的身材的确很小,大都介于1-10厘米之间,稍不留心就看不见,更不用说仔细观察研究了。《昆虫记》为读者打开了宝库的大门,用放大镜般的视角仔细观察昆虫的一举一动。由此,平时为人们忽视的昆虫真正跃入我们的视野,其独特的身体构造、丰富的生态习性,都毕现无遗。更可贵的是,法布尔所观察的并非冷冰冰的标本,而是活生生的昆虫。他甚至不怎么喜欢呆在实验室里,而是匍匐在田野里、攀爬在枝头上、端坐在小河边,近距离地观察着“原生态”的昆虫。所以《昆虫记》绝不同于一般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展现昆虫原始生活状态的“写真集”。
小环境与大理想
《昆虫记》所载昆虫,大都源于作者在荒石园的观察。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花园,慢慢踱步一圈也只需要十多分钟。花园虽小,《昆虫记》的内涵却并不小。且不论十卷本包含昆虫种类之多,也不提作者对昆虫的独到发现之繁,单是他的“大昆虫”理念就足够让《昆虫记》成为经典。对法布尔来说,昆虫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研究昆虫就是研究自然,保护昆虫也就是保护自然——所以他对昆虫的观察,从来不止于昆虫本身,而涉及周围的其他物种、自然环境,乃至人类生活。他理想中的世界,应该是人与万物(自然也包括昆虫)和平共处的快乐天堂,他们各取所需,各展其美——如此,万物才能顺利繁衍,人类也能安然生存。
小篇幅与大结构
《昆虫记》的十卷本有几百万字的篇幅,可谓浩荡巨著,乍一看很容易让读者望而生畏。其实本书各篇几乎都能独立成章,每篇的长度也不过几千字左右(较长的几篇也只有一两万字),读完一篇约需十五分钟,对读者十分友善,是中小学生科普入门的上佳选择。虽然篇目各自独立,《昆虫记》并不松散随意。相反,法布尔曾以《昆虫的习性》、《昆虫的生活》为名,出版过本书的选本,可见他对于全书内容有着明确的规划与安排,具有很强的整体感。就具体篇目来看,法布尔也常常创作一些“系列篇目”。如《蝉和蚂蚁的语言》、《蝉出地洞》、《蝉卵的遭遇》,都是有关“蝉”这一常见昆虫的篇目,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把几篇放在一起阅读,就能帮助读者建立对于“蝉”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思考。
小研究与大趣味
《昆虫记》的研究不限于生物和科学领域,其外延也非常广泛,这与法布尔广泛的兴趣、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他平和不争的心态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古希腊神话、法国古老寓言中昆虫的形象,我们也可以听闻法国民俗中“蝉能治疗肾脏疾病”的传说,我们还可以想象中亚地区的移民无意传播豌豆象的传奇过程。《昆虫记》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无边、丰富多彩,其中包含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成长的欣喜,对农人悲喜的同情,对文明演进的反思,更是令人惊叹。小小昆虫,折射出了法布尔的“大趣味”和“大情怀”。
小习性与大意义
《昆虫记》最大的特色在于:法布尔不厌其烦地描述了昆虫们的生活习性:交配、产卵、进食、排泄、打斗、迁徙、嬉戏、死亡……几乎涵盖昆虫一生的方方面面。好奇的读者不免会问:若非专门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何必要那么详细地了解昆虫的习性呢?读完本书,我们不难发现答案。从功利的角度看,很多昆虫的习性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蜜蜂传播花粉、甲虫分解粪便),熟知这些习性,有助于我们保持更健康积极的生活。从广远的角度看,昆虫的特殊习性,更基于我们许多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上的启发(比如昆虫母亲对于幼虫的关爱,昆虫对于天敌的反抗),让身陷现代文明陷阱的人类得以冷静下来,反思自己在网络世界中渐渐迷失的本性。如此,小小昆虫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好老师”。
末了补充几笔。
《昆虫记》问世以后的百年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升级,科学家对昆虫的研究自然一日千里,超过了法布尔时代的认识水平。但《昆虫记》却并未因此过时,而是反复再版,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传播四方。可见科学研究虽然日新月异,《昆虫记》依然拥有许多历久弥新的内容,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昆虫记》最大的现实魅力,源于其科普的魅力。当代科学研究虽先进,但多为艰深刻板的学术文章,专业人士之外的读者,特别是渴求知识的中小学生,既看不懂,也缺乏兴趣。《昆虫记》则诠释了何为科普作品的“最高境界”——内容鲜活生动、文字平实亲切、寄托言近旨远,是年轻人了解昆虫、了解自然的不二选择。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应该限于专业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投身科普,开设演讲、出版普及作品,想来正符合法布尔的心意。毕竟,推动科技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仅依靠少数专业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昆虫记》播下的这颗“生态文明”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让地球变得更生机盎然。
《昆虫记》的成书经历颇为不易,法布尔所面对的困难也不一而足。但在《昆虫记》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他的抱怨或苦恼,相反常常能见到他的兴奋和好奇——这种面对人生坎坷,抱定理想、不畏艰难、坚持刻苦、乐观豁达的精神,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宝贵财富。即便在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常读《昆虫记》,可以给予我们精神最坚强快乐的营养。
《昆虫记》的研究虽然限于时代和设备,难言先进。但法布尔始终怀有高度严谨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是对固有知识的审慎质疑,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反思。反观当代,我们对于“专家”的迷信,对于“科学结论”的盲从,层出不穷的论文抄袭,乃至对于实证研究的忽略……都让我们再次感慨重读《昆虫记》的必要性。
《昆虫记》还时刻提醒着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昆虫只是自然界毫不起眼的小东西,很多胆小者甚至看到昆虫便会大喊大叫,必欲杀之而后快。但万物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本是平等自然之事,人类并没有特殊的权力来操控昆虫的生杀大权,更不用提有些过度杀害引起的生态危机,反而波及人类自身。在生态文明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我们能否像法布尔一样,用一种温情的眼光看待昆虫、看待所有的生物,理解其不同的生命,包容其不同的形态,携手生存在这蓝色的星球之上?
距离《昆虫记》的问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但这套小书的生命力格外强盛,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仅在中国就有几十个不同的中译本。这说明,在全球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当代,《昆虫记》依然拥有独特的魅力。这篇鉴赏不过是笔者的一孔之见,更多《昆虫记》的精彩内容,还需要读者翻开书本,亲自体会。